當前位置:深圳新聞網首頁 > 深圳新聞 > 圖片深圳 > 

“危重降為2,重癥降為1,真棒!”

2020-03-17 15:07來源:深圳新聞網

“危重癥變2,重癥變1,真棒!”

昨天(3月16日)早晨,“深圳衛健委”公眾號公布了最新的疫情數據。大部分人都盯著“新增”一項,為多了一個從菲律賓輸入的病例而“伐開心”。

但也有人細心地關注著兩組并不顯眼的數字:

重癥

危重

每減少“1”,他們都發自心底歡欣鼓舞。

對于普通人來說,“1”或許只是一個簡單的數字。

但放在重癥和危重病人身上,這卻是一條鮮活的生命,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

有一群人,就為這個無比重要的“1”而戰!


2月22日,深圳市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傅應云接到了市衛健委的“江湖救急令”,趕往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照顧病情最重的“新冠”病人。

她此行是接替“奉命”輪休的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ICU主任馮永文,出任深圳市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患者集中救治專家組組長。

在新冠疫情中,深圳是廣東省確診病例數最多的城市,重病人也最多,最高峰時,重癥35例、危重癥13例。

支援市三院的大半個月以來,傅應云每天都早出晚歸,“賓館—醫院”兩點一線,早上7點多開始忙活,晚上11點多才能稍稍歇口氣,查房、會診、看病理、視頻會診、再查房……一刻也不敢耽擱。

危重病人的救治難,就難在能用的方法太有限。

喘口氣都要使出吃奶力氣的病人,此時就像一個玻璃人,稍微用力就會“碎”,救治的時候必須小心翼翼,對每個病人,都要制定“一人一計劃”的醫療方案。

“5號的晚上,就有一個危重病人,當時出現血氧差,二氧化碳排不出的情況。”傅應云說,病人體內的二氧化碳有100毫米汞柱,是正常人的兩倍多。二氧化碳排不出來,就只能往血液里跑。

跑進血液的二氧化碳,就成了高碳酸血癥,對患者來說,非常危險。

“正常人的pH在7.35到7.45間,但他的pH有7.1,非常危險的呼吸性酸中毒。”

遇到這樣的情況,即便不懂醫的也知道要排二氧化碳。但怎么排卻很講究,因為危重病人的肺已經千瘡百孔,極其脆弱。

呼吸機參數就非常難調,潮氣量多那么10ml甚至5ml,壓力會增高會造成“爆肺”,少10 ml甚至5ml,病人又會因為通氣量不足而排不出二氧化碳排不出。多點少點都不行。

“這就像聯手打仗一樣,我們能提供好的武器,但病人自己卻派不出(會使用)的好士兵。”

——深圳市新冠危重病人救治專家組組長傅應云

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交換,主要靠肺泡。如果把肺泡比作一個氣球,正常人的“氣球”是橡膠做的,能伸能縮,但危重病人的卻是“紙氣球”,收縮性差,多吹一點點氣就爆。“所以在排二氧化碳的時候就要求很精確,送氣多5mL就有生命危險,但少5mL又影響排出。”

這種精準救治,傅應云和團隊每天都要面對,有時候,她甚至要把自己當成小白鼠。為了解決吸痰問題,親自戴上儀器來調參數。

有些病人的肺里的黏液很難排出來,她就使用濕化設備,把干了的黏液融化,再用機器吸出來。

每天查房,傅應云都帶著自己的小小“神器”——一個聽診器。

“患者病情怎么辦,肺部最關鍵。有聽診器,聽一下就知道好壞。最怕的不是聽到肺部有啰音,而是聽不到聲音,這就意味著肺部粘連很嚴重,和鐵板一樣。”

但在“非常時期”使用聽診器,卻會給醫生帶來風險,因為要和病人“貼”得很近。

“傅主任一到病房就用聽診器給患者聽,你想想,一個聽診器就那么點長,聽的時候,得靠患者很近。”團隊的另一位醫生說。

為了避免感染,專家組開動腦筋,DIY了一個“掌中寶”式聽診器。

耳朵先戴好聽診器,把加長的膠管穿過袖子,再把圓形的聽頭放在手心,等這些都準備就緒,再戴上手套,穿上防護服,這樣,查房時把掌心放在患者胸前,就能聽診。

但壞處是,聽診器一戴上就摘不下來了。

“每天都要帶著聽診器好幾個小時,取下來的時候,真的會耳鳴。”傅應云說。

2003年“非典”爆發,傅應云參與救治了深圳首例確診病人,2006年,她也搶救深圳首例H5N1人禽流感病例。“每年冬季流感我都要來市三院會診,可以算半個三院人。”傅應云說。

此次新冠疫情,傅應云也是深圳最早上陣的專家之一,早在1月份,她就開始出任深圳市“新冠肺炎”臨床專家組副組長、廣東省抗“新冠肺炎”臨床專家組成員。

“新冠”和“非典”,對病人的傷害有什么不同?

“我們從患者肺部的灌洗液里發現,肺部有大量的蛋白質樣的東西。灌洗出來的液體是白色的黏漿,而在非典的時候,我們從患者肺部灌洗出來的液體是清澈的,和清水差不多。”傅應云說。

這一差異讓她很警覺。

“雖然在肺部纖維化上,新冠肺炎沒有SARS嚴重,但這種白色黏漿卻意味著病毒對肺泡和小氣道的影響更大,因此,在治療中打通氣道很重要。”傅應云說。

幾天后,她的觀點得到了全國首份“新冠”病人遺體解剖報告的證明。

法醫學專家解剖發現,死者肺部出現大量痰栓,痰栓形成不利于呼吸機的氧有效抵達肺泡,所以在臨床上應先化痰、吸痰、清理呼吸道,再進行給氧支持才更有效。

早在這份報告于2月28日被公開報道前,傅應云已經帶領團隊將清除黏液作為救治病人的首要任務。

“對于輕癥患者,清除黏液能防止病情惡化,加快康復。而對危重、重癥患者,更要先清除黏液,讓氣道通暢了使用呼吸機的效果才更好。”傅應云說。

除了深圳衛健委從全市各大醫院抽調的專家外,目前還有5名來自廣東省人民醫院的省級專家駐扎在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通過“一人一組一策”,全力救治危重、重癥患者。

自從傅應云進駐市三院以來,經過專家組和醫護團隊的共同努力,目前深圳“新冠肺炎”的危重、重癥病例已經從2月22日的8例、7例,分別下降至2例、1例。

值得一提的是,傅應云所在的深圳市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在2015年已經通過深圳市“醫療衛生三名工程”引進了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鐘南山院士團隊。

資料來源:深圳市衛健委醫管處、深圳市人民醫院、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編輯:施冰冰]

新聞評論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欧美精品免费专区在线观看,欧美无遮久久精品电影,精品精品男人的天堂国产
久久人精品婷婷香蕉 | 中文热免费在线视频 | 午夜性刺激在线视频免费 | 亚洲国产聚色窝 | 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尤物精品国产福利一区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