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深圳市建筑工務署與各直屬單位簽訂《目標責任書》,立下“軍令狀”:2020年,將全力保障深圳中學(泥崗校區)、深圳市婦幼保健院福強院區住院大樓等29個項目投入使用。
同時,將推進市科技館(新館)、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校區擴建工程、深圳大學西麗校區(二期)、新華醫院、第二兒童醫院、吉華醫院、中醫院光明院區(一期)等社會聚焦的34個在建項目穩步開展。
重大項目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穩定器”和“壓艙石”。從這樣的名單中可以看出,醫院、學校等民生項目占了很大比重。深圳加速補齊教育醫療短板的態勢,通過這樣的名單得到了進一步確認。
去年下半年,深圳密集地大手筆招聘教師與醫生,引發廣泛關注。比如,近30萬年薪招聘中小學老師;全市啟動最大規模醫生招聘,醫學生最高可獲35萬補助……這樣的“招兵買馬”對應的,就是學校和醫院的不斷擴張。
對一個城市來說,醫療和教育是至關重要的競爭力。醫療守護我們的身體,教育關乎我們的靈魂。有一句話說,身體和靈魂,總得有一個在路上。對城市來說,“身體”和“靈魂”都得在路上。
從數據里可以看出深圳的努力——2020年,深圳在“過緊日子”的同時,將繼續加大民生領域的投入,尤其市本級教育支出安排增長18.2%,市本級衛生健康支出安排增長23.1%。
當然,從數據里也可以看出問題。比如,有數據顯示,作為人口超過1000萬人的超大城市和一線城市,2018年,深圳在醫院數、執業醫師數、床位數等基礎醫療資源擁有量方面,在全國城市的綜合排行中僅列第23名,與城市的定位不相匹配。
顯然,深圳需要更多的醫院、更多的學校,來支撐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咬定教育、醫療投入不放松,才能更快地釋放這些領域的發展潛力,造福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