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深圳新聞網首頁>深圳新聞>深圳要聞>

抗疫故事:深圳3記者接力十幾小時記錄新冠肺炎患者手術

條評論立即評論

抗疫故事:深圳3記者接力十幾小時記錄新冠肺炎患者手術

分享
人工智能朗讀:

4月15日,《我們在火線》晶報陽光戰疫優秀作品匯報分享大會在深圳報業會堂舉行,8位晶報人講述了疫情期間部分現象級產品背后的故事。

講述

聽他們說說晶報陽光戰疫優秀作品背后那些事

晶報全媒體運營中心執行總監羅秋芳:

因為爆款,特別有成就感

從1月20日我們就自動打開了云辦公模式,晶報的精品內容要搬到各大平臺,至少有一萬次的統計,我可能把運營中心的小伙伴都“虐”慘了。雖然他們要么累癱了要么累趴了,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笑容,因為什么?因為爆款,我們都特別有成就感。

《火線》是一個讓我淚流滿面的產品,因為我是一個曾經跑了13年醫療線的記者。

在畫面中,我看到了我的同事成江、王子鍵與金羽澤,他們徹夜奮戰在負壓病房里面,見證一線。其實在2009年抗擊甲流的時候我跟成江也進入過這個戰場。如今,因為崗位變化,我走上一線,但我能做的,就是把《火線》推廣出去。在領導和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最終《火線》沖上了2億,我想我應該能夠彌補無法上前線這個遺憾。

晶報王子鍵視頻工作室主編王子鍵:

3個人接力熬下十幾個小時拍攝

《火線》其實最難的,是如何去做前期的溝通,跟院方也好,或者跟同事,要不停溝通、打磨,去突破所有我們能夠突破的地方。

拍攝也有拍攝的難處,我們除了一些正常的新冠肺炎輕癥或者重癥患者的畫面拍攝以外,我們還參與到了一場新冠肺炎患者的手術記錄中。當時,我的同事成江和金羽澤先到達現場,我在外面待命,等到晚上11點半,我特別焦慮、特別著急,我一邊希望他們兩個在里面拍東西一切順利,同時我也期望自己在現場。后來,我們3個人接力把這十幾個小時熬下來,這些素材都在《火線》系列產品中使用到。

在素材拍攝出來后,我們就抓緊時間剪輯,不斷推倒重來,最后它呈現的效果是經過我們很多人不停地去磨合的結果,每一次都是不停地往前進一點,所以這個做法對于我們今后的工作也有很好的學習借鑒意義。

晶報全媒體評論中心總監彭健:

晶報的評論是晶報轉型的先鋒

在這次的戰疫過程當中我最大體會,是管理的扁平高效。我記得在大年初二的時候我們就拉了一個群,晶報總編輯胡洪俠、常務副總編馮景、編委侯曉清都加入這個群。那個時候最早7點多這個群就開始討論,最晚到晚上1點多。我們做的是快評,有多快?新聞出來以后一個小時之內我們的評論就已經出來了,最后變成30至40分鐘。也就是說很多人看到我們的評論以后才發現原來發生了這么一件事情,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在很多人眼中評論的轉型是傳統媒體轉型最困難的部分。但是我們現在看到,評論也可以很好地轉型,而且晶報的評論是晶報轉型的先鋒。通過這次戰疫給了我們很多信心,我想未來有更多的可能性,讓我們把工作做得更好。

晶報視覺視頻中心視頻編輯部主編姜夢詩:

今天你上熱搜了嗎?

《意大利留學生28小時輾轉回國一路不吃不喝戴口罩》其實是一個特例,是一個意外。為什么這么說?有這么一個留學生,在意大利封國前夜回國,剛剛好我認識她。剛剛好我又是一個好奇心非常強的人,我就找她聊天,剛好我跟她聊天的內容讓我覺得可以做條新聞。剛剛好在我們把這條片子剪出來發布的那一天,有兩個留學生鬧事上了熱搜。說明它真的是一個偶然,但是我要想說的是,怎么樣把這個偶然變成必然。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留學生都是熱門的話題,我們要做的是“蹭”熱搜。低級的“蹭”熱搜,無非也就是看今天的熱搜榜上有哪些內容,我做一條,我蹭到了。還有一種高級的“蹭”熱搜,最近的熱門話題之下,你作為一個敏感的傳媒人,你留意到哪些值得傳播的熱點了嗎?以留學生為例,我們可以做留學生的方方面面,比如防疫包、隔離生活等等。

我希望作為傳媒人的同事,平時可以互相提醒互相督促,每日三省吾身:今天你上熱搜了嗎?

晶報全媒體內容聚合中心總監王彪:

在主動轉型的過程中擁有學習的快樂

兩個多月的時間,我們的數據制作團隊,推出了90多篇“晶數據”。但事實上,團隊中沒有一個是專職做數據,因為“晶數據”完全是一個新事物,好多同事都是在值完班,甚至是深夜、凌晨選題在制作數據新聞。到現在,我的同事們還是自己在買網課,自己在不斷地學習。

為什么我們愿意去做這個?因為我們基于這樣的判斷——讀數時代已經到來??匆幌卢F在數據新聞的媒體交口,財新、澎湃、新京報都在打造數據新聞的品牌。數據新聞我們做的確實是初級階段,它的方向是可視化交互視頻化,我們也在嘗試。在主動轉型的過程中,能夠有學習的快樂。

政務新媒體中心設計總監周潔:

成長型學習性思維是面對未來的方向

我所在的晶報新媒體中心設計部,在抗疫期間做了差不多一百多部新聞可視化的內容,同時也完成了大概62.4萬的收費增值項目,在勾特工作室出品的手繪長圖中,50萬+的作品有13個,100萬+的作品有5個。

勤奮到底有沒有用?我覺得是有用的,經過20年的時間,我從一個菜鳥的傳統媒體人,到今天走上舞臺跟大家分享,除了勤奮,心中有光,還有熱血的加持。我們還需要什么?需要把握正確的趨勢,從我們傳統的單向線性思維轉型為多維度的成長型學習性思維,這才是面對未來的方向。

晶報新聞服務中心健康新聞部記者羅丹:

致敬所有奮斗在火線上的記者

我是跑醫療線的記者,今年的新冠疫情發生之后,我們整個醫療線記者都上到了最前線,我也因為陸續去醫院采訪,“成就”了一篇爆款報道《傳聞中“去三院采訪后發燒”的晶報記者,昨天去了發熱門診……》。

其實,作為記者,我們經常寫別人,很少寫自己,但因為發熱門診對大家來說是一個比較神秘的地方,這篇稿子以第一人稱敘事的記者體驗的報道方式,的確更能夠抓住人。

我覺得我的這份經歷、這個爆款都是有很多偶然的機會,相較于沖到真正的火線上拍攝的同事,我只是靠近了前線,我要致敬所有奮斗在火線上的醫護人員和記者。

晶報采訪中心記者陳雯莉:

奔跑在一線的晶報記者都是“追夢少年”

疫情期間,晶報采訪中心推出了一系列視頻產品,包括原創短視頻《明天,我想見你》。我們通過線上線下聯系,采訪了近百位來自全國各地各行各業的普通人,聽他們真實講述在疫情期間的心聲。這是一個超乎預期的數字,沒想到會有這么多人愿意接受采訪,這給主創團隊提振了不小的信心,但同時也給大家帶來挑戰——如何篩選、取舍近百個都很珍貴的視頻,把故事講好。因為每個聲音都舍不得丟棄,我們團隊出現過意見分歧,也產生過時間制作上的焦慮,但在片子出爐那一刻,大家都像是等來孩子出生一般的感動。

晶報采訪中心在疫情期間生產了許多新媒體作品,但遺憾的是并非每件作品都能幸運被更多受眾發現。但大家并沒有被現實打敗,最初的“非常新聞”夢想還在。因為不管入職多久,年齡多長,或者經歷了什么,晶報人仍然每天懷揣夢想,心生疑惑,會做反思但同時勇敢嘗試。我希望大家能夠記住的是,每一個奔跑在新聞采寫第一線的晶報記者,都是一如既往的“追夢少年”。(記者林菲 賴犁)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編輯:賀昕]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欧美精品免费专区在线观看,欧美无遮久久精品电影,精品精品男人的天堂国产
在线亚洲精品第一 | 亚洲中文字字字幕犯侵 | 亚洲国产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AV | 五月天精品一区 |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