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鵬新區排牙山-七娘山節點生態恢復工程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4月16日訊(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謝雨婷 通訊員 劉震 吳依妮)4月16日,記者從大鵬新區建筑工務署獲悉,深圳首條野生動物保護“生態廊道”——大鵬新區排牙山-七娘山節點生態恢復工程于近期完工。
據悉,狹長的大鵬半島森林覆蓋率達77.74%,野生植物種類占深圳市的70%、全省的26%。大鵬新區是深圳,乃至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排頭兵,眾多生態相關工程都是率先啟動。新區南北向主干道坪西快速公路,將半島兩座高山排牙山與七娘山隔斷,導致生境破碎化。在此背景下,新區已完成排牙山-七娘山節點生態廊道體系研究,并在全市率先開展生態廊道建設。
深圳首條野生動物保護“生態廊道”
大鵬新區排牙山-七娘山節點生態恢復工程位于大鵬半島南澳北部山隘,該節點南接七娘山,北接排牙山-筆架山-田心山,建設面積約100公頃,是全市20個關鍵生態節點之一,是保證大鵬半島南北向連通的重要生物通道。同時確定服務對象為以豹貓為代表的大鵬半島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野生動物。
“生態廊道好比為動物們架座橋,不能只注重景觀效果,要讓動物愛走、愿走,盡可能與周邊環境一致。”市政工程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建好這座給動物的“橋”,新區建筑工務署邀請動植物專家提建議,對綠化樹種反復推敲,優先種植大鵬半島鄉土樹種,如仁面子樹、秋楓、芒果、楊梅、鐵冬青等,并通過對地形的調整,盡可能模仿近自然的環境。打造良好的生物通行環境,營造形成適宜動物遷徙與覓食的生境。
良好的生物通行環境
值得一提的是,工程還營造了沼澤、水塘等不同類型濕地,一方面為昆蟲、兩棲類、爬行類、鳥類等動物提供滿足其棲息及覓食的環境,另一方面增強濕地的調蓄能力。濕地尚未完全建成,就已經吸引了不少鷺鳥于此處憩息,如點點白云飄浮在水面,山上的野水牛也對濕地的美景心心念念,不時“入侵”這一塊寶地。
首座“生態廊道”建設完成后,將主要應用足跡檢測法與自動攝影法及攝像監測法,通過設置野外高清紅外相機用于實現科研監測,并結合野生動物狀況及規律對新區生態廊道體系進行優化,不斷完善,建成最合理、最有效和最經濟的野生生物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