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網評論員 王俞
在深圳的各個小區業主群里,停車問題經常排在業主熱議榜首。日前,筆者從市住建局給市人大代表的建議答復中獲悉,該局制定的《車位分配和管理辦法(示范文本)》(以下簡稱《辦法》)將于近期正式印發,將給各社區、各小區停車“立規矩”,要求停車位的分配和使用須在“陽光”下運行。
給各小區停車“立規矩”,是深圳社區管理水平不斷提升的具體體現。此舉是為了破解社區治理困境,幫助社區實現精細化管理開展的積極探索。
線上線下兼容并濟,才能直曬于陽光下。在推進精細化管理的過程中,采用線上線下公開相結合的“硬”手段,線上數據公開智能化在“陽光下”進行,總車位數、戶車位數、戶月卡數等基本數據,能“曬”出來直面同小區街坊;線下在小區內張貼基本數據的內容公示,讓同一屋檐下的小區街坊,看得見摸得著,避免各種誤會與爭執。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雙線雙軌兼容并濟,進行依法依規治理,從而促進基層管理制度創新、模式創新。
把精細化管理延伸至社區“神經末梢”,才能進一步提升社區治理水平。一個城市的社區風貌、基層氣質、坊間和睦,直接關系到市容市貌市風,是吸引資本、技術和人才的核心單元。我們把社區比喻成“神經末梢”,是因為只有打造扎實的社區精細化管理水平,才能源源不斷給城市這個“整體”創造不竭動力,從而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城市綜合品位,增強城市的競爭力、吸引力、凝聚力和向心力。
確保“公平”在陽光下運行,“人”的里子面子是關鍵。《辦法》不日將印發,給社區停車“立規矩”,這項落地有聲、群眾叫好的扎實舉措,之所以能將城市治理的難題擊破,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將“人”這個最重要因素放在城市治理的中心位置。隨著城市加速發展,治理更要從精細處入手,從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做起,用“繡花”般的精細治理,傳遞城市的“溫度”。
城市治理需要力度,也需要溫度。小洞不補,大洞吃苦,這次給車位“立規矩”的精細化管理,可提高公共資源配置效益,讓公共資源交易在陽光下運行,體現一個小區一個單元正氣稟然的“精氣神”,也可一瞥人與人之間的溫度。
這些溫度,可能從一個個公開的、透明的“里子”公示中來,也可能從人們要掛得住的“面子”里來,更伴隨一份份陽光下、人性本善的初心以及責任而生,而“共同責任”互相監督也恰恰避免了一些推諉扯皮。社區是人們生產生活的重要單元和載體,更寄托著成百上千的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社區有態度有溫度,生活才有溫情,居民才能和睦。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年以來,在社區治理領域作出了許多有益的探索。期待深圳社區治理者以此為契機,秉承深圳特區拓荒牛優秀基因,亮出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底色,不斷提升社區治理的精細化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現代化智慧國際化大都市,給市民帶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好地共譜“時代曲”,共繪“同心圓”。
相關報道:
往期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