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最先投入戰斗,至今仍在一線
——記深圳第三人民醫院的白衣天使們
編者按
5月12日是“國際護士節”。2020年是全球迎戰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一年,我國將今年護士節的主題定為——“致敬護士隊伍,攜手戰勝疫情”。從1月至今,在深圳的各個醫院、社康,“南丁格爾”們堅守在保衛城市和市民的最前線,抗擊新冠,無私付出。在這個特殊的日子,本報推出國際護士節系列報道。敬請垂注。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05月10日訊(深圳特區報記 者戴曉蓉 通訊員 深三院)進入5月,在深圳抗疫主戰場市第三人民醫院,白衣天使們已經在第一線堅守了100多個日夜。隨著新冠肺炎重癥、危重癥患者的清零,在院病人的逐步減少,戰疫進入下半程,然而,醫護人員忙碌的腳步并沒有停下。一年一度的“國際護士節”悄然來臨,醫院700多位“南丁格爾”們依然奮戰在一線,在堅守中度過今年這個特殊的節日。
“節日的愿望,希望疫情早點過去!”
今年38歲的吳惠珊,在市三醫院感染三科已經工作8年,是一名資深護理人員。“很多感染性疾病在冬天都是高發期,每年歲末年初,都是我們感染科最忙的時候。但沒想到,今年一直持續到現在。”從1月11日市三醫院接診第一個新冠肺炎患者開始,吳惠珊就進入了戰疫狀態。“從疫情發生最初,我們感染科就是主力,最先投入戰斗,一直到現在,我們也都還在一線。”
在疫情最高峰時,吳惠珊60多天連續上班,一天也沒回過家,在隔離病房“連軸轉”。“記得今年大年三十晚上,都是在搶救病人、給病人插管中度過,一直忙到凌晨2點多。”高峰時期,入院病人持續增加,重癥、危重癥患者也很多,護理工作壓力非常大。
護理人員是在隔離病房里,跟病人接觸時間最長、最辛苦的一群人。“我們是4小時換一次班,主要工作是隨時觀察病人的病情變化,跟病人溝通交流了解他們的情況和需求,幫他們翻身、吸痰,指導病人配合呼吸機治療,給他們做營養、運動方面的指導等等。
事情說起來雖然很瑣碎,但是做起來還是挺累的。”吳惠珊還記得,有一次他們6個護士一起,幫行動不便的患者逐一翻身做俯臥位通氣,在連續做了7個患者后,她防護罩后的雙眼,都被汗水浸得看不清了。
如今,感染科病房里的新冠肺炎病人已經所剩無幾,但吳惠珊和同事們依然在為他們忙碌著。隨著天氣越來越熱,護理人員身穿防護服工作更加辛苦。常常從隔離區換班出來,吳惠珊一口氣喝掉整整2瓶礦泉水。防護服內悶熱不透氣,連續4小時滴水未進,她說自己好像都快要虛脫了。“今年護士節沒有其他愿望,就希望疫情早點過去,能夠自由地大口呼吸,痛快地想喝水就喝水。”她說道。
主動請纓支援戰疫一線109天
從1月23日由肺科調到感染科支援抗疫,周紅燕在一線整整堅守了109天。“1月底,為了應對新冠肺炎確診病人持續增加,醫院臨時成立了感染四科,接收疫區輸入的病例。當時,我主動申請來一線,就被調到這個科室擔任護理組長。”
對于戰疫初期的艱苦,周紅燕記憶猶新,“記得最多的一次,我們科一晚就收治了15個病人,光采集患者標本就花了10個小時。而且,最開始大家經驗不是很足,便學邊做,每天都如履薄冰。”最忙的時候,周紅燕曾經連續17個小時留在病房,從頭一天下午2點干到第二天早上9點。“當時,是自己不愿意走,是真的放心不下。”
戰疫4個月,周紅燕坦言,這是她人生中難忘的經歷,有付出,有收獲。“最開心的,就是看到病人痊愈出院。每當這時,覺得自己的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如今,隨著疫情的平穩,感染四科已于5月9日正式“解散”,護理人員經過一段時間休整,也將重回各自原來的科室。
“其實,心里蠻舍不得這個集體。大家很團結,加班加點,從無怨言。100多天的奮戰,我們已經結下了深厚的戰斗情誼。”她說,“希望護士節的時候,大家能有空慶祝一下,紀念我們曾經相聚、戰斗在一起。”
“特殊”的崗位,同樣的堅守
戰疫至今,易園園所在的市三醫院肝移植科,一直在正常接收、治療移植病人。“移植病人非常特殊,即使是在抗疫時期,治療也不能停。而我們的任務,就是守好自己的崗位,為他們的生命護航。”
據了解,在今年抗疫期間,市三醫院開展了28臺肝移植手術,最多時期收治了30多位肝移植患者。護士長易園園帶領著科里的12名護理人員,全力以赴守護著這些同樣身患重癥的病人。
為了做好監護,他們將各種設備從ICU一樣樣搬過來;為了降低感染風險,他們把病房從17樓搬到20樓;為了做好院感防控,他們重新設計就診路線,限制人流出入……“ICU的護理人員去支援抗疫一線了,移植患者重癥監護的重任落在了我們肩上。移植患者本來免疫力就低,對院感防控的要求也更高,我們必須時刻集中注意力。”
為了不耽誤工作,春節期間,易園園連續值班一個多月,夜夜睡在值班室。“我讓老公帶著孩子,回陜西老家過年了。父母本來要來深和我團聚,臨行前被我一個電話從高鐵上叫了下來,因為那天我剛收到了醫院全員取消春節休假的通知。”
不同的崗位,同樣的堅守。一樣是在搶救病人的最前線,他們也是守護生命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