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5月14日訊(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潘潤華 通訊員 李森)5月14日,記者從市建筑工務署獲悉,昨日(13日),皇崗口岸臨時旅檢場地建設工程項目正式建成移交,僅用10個月完成,體現了新時代的“深圳速度”。
皇崗口岸。
將滿足每日3萬人次通關需求
皇崗口岸是我國第一個,也是目前深港之間唯一實行24小時通關的陸路口岸。皇崗口岸于1989年12月29日正式投入使用,歷經30年的風雨洗禮,亟需通過升級改造全面優化通關環境、提升通關效率,以滿足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對生產和創新全要素高效便捷流動的需要,并通過集約節約利用土地為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釋放用地。
皇崗口岸重建是深圳落實“雙區”驅動戰略和推動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的重大工程項目,受到中央和省、市的高度重視。按照規劃方案,重建分三步實施:首先在貨檢區建設臨時旅檢場地,其次拆除皇崗口岸旅檢片區老舊建筑,最后再建設新口岸。
皇崗口岸臨時旅檢場地建設工程即為皇崗口岸重建“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意義特別重大、社會特別關注、工期特別緊張、組織特別復雜、挑戰特別巨大。自2019年6月底項目啟動以來,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皇崗口岸重建指揮部的統籌下,深圳市口岸辦、深圳市建筑工務署、福田區政府、深圳海關、深圳邊檢總站和市政府相關部門全力以赴、通力合作,推動工程迅速進展。2020年4月17日,皇崗口岸臨時旅檢樓完成工程竣工驗收。
臨時旅檢項目。
接下來,臨時旅檢場地將在抓緊完成場地清潔、設備聯調聯試和消防、通關演練等各項收尾工作后,根據疫情防控形勢和深港雙方協商情況擇時開通,可在新口岸建設的過渡期間滿足每日3萬人次客流的通關需求。
項目攻堅克難“邊通關邊建設”
從2019年6月25日市政府確定項目選址和初步方案到今年4月17日項目竣工驗收,短短10個月時間,占地6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2萬平方米的皇崗口岸臨時旅檢場地建設完成,設置出入境查驗通道各20條,車輛出入境查驗通道各4條,將滿足每日旅客3萬人次、客車3000輛次的通關需求。
據了解,皇崗口岸臨時旅檢場地建設工程選址于貨檢出境場地和入境場地中間位置,需要拆除貨車出境一半的通道作為建設用地。在建設過程中既要保證皇崗口岸24小時正常通關秩序,也要服從口岸區域監管的各項要求,施工和通關互相影響,堪比“開著汽車換輪胎”,難度在深圳口岸改造和建設中前所未有。
對此,項目組多措并舉,通過優化施工流程、創新施工工藝等方式保證“邊通關邊建設”,實現口岸通關與臨時旅檢樓施工兩不誤,使項目得以高效完工。
最考驗項目團隊的是,皇崗口岸臨時旅檢場地建設工程項目建設時間緊迫,從市建筑工務署接到任務到建成開通只有10個月時間。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市建筑工務署抽調了一批骨干力量,組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團隊,闔全署之力攻堅克難。
高品質建設創下十個月竣工驗收紀錄
據了解,項目創下了旅檢大樓從樁基開工到主體結構封頂僅用了90天、整個項目10個月實現竣工驗收的建設紀錄。
市建筑工務署相關負責人表示,皇崗口岸臨時旅檢樓雖然按臨時建筑設計,但設計風格、建設要求、施工質量均按永久性建筑標準建設。
據介紹,項目采用多項舉措高品質打造皇崗口岸臨時旅檢場地建設工程。為了快速推進項目建設,市建筑工務署采用小型應急工程預選招標的方式,僅一周時間便完成圍擋圍網工程招標,施工單位快速進場,為項目推進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同時,項目采用全過程咨詢管理+設計施工一體化EPC模式,用不到一個月完成了兩個標的招標工作,設計和施工緊密配合,高效、快速按計劃推進。此外,項目充分運用BIM技術優化設計、施工方案,以指導現場施工,為項目精準高效建設保駕護航。為保障旅客的最佳通關體驗,項目改革創新運用基于BIM的三維運維管理系統,可實時監控樓內暖通空調、給排水、電梯、消防等設備,保證皇崗口岸臨時旅檢樓的節能、高效、安全運行,讓廣大旅客的通關體驗更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