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網評論員 明月
隨著直播帶貨成為潮流,不少地方干部紛紛運用信息化手段積極嘗試直播帶貨,以平易近人的方式為當地特色產品“代言”,成為網友眼中不折不扣的“帶貨員”。當公務員挽起袖子走進直播間,吆喝一句“買它”的時候,預示著建設服務型政府又有了新舉措。
為了擴大消費,許多網絡短視頻平臺紛紛推出促進直播帶貨的主題活動,如抖音的“抖音有好貨,縣長來直播”,快手的“百城縣長,直播助農”。值得肯定的是,相較于娛樂明星、網紅達人依靠粉絲的經濟屬性而言,官員依托其職業權威性,更能贏得消費者信任,疫情之下也能更有效幫助本地產品尤其是農副產品找到銷路,不失為恢復地方經濟發展的有力舉措。但是,倘若官員直播帶貨只變成領導的個人“魅力秀”,服務群眾的目標就有可能走了樣、變了味。
此前新華社記者調研發現,在直播帶貨中,一些官員講面子好排場,要求觀眾一定要多,銷量一定要大,有部分領導干部將直播間當成秀場,不但流量注水、銷量造假,還大搞攤派,只管流量、銷量好看,不看實際效益,此類行為實屬自欺欺人,浮夸作秀。
這些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裝點起來的買賣,只怕會弄巧成拙,得不償失。丟掉的不僅是領導干部個人形象,還有政府的公信力和群眾的信任感。
新時代,新技術,一場疫情催生“宅經濟模式”,目前各地官員直播帶貨熱逐漸抵達高潮,但是創新形式的直播帶貨不應是一哄而上又一哄而散。從未來的常態化發展來看,政府官員“披掛上陣”,走進直播間,除了帶來流量和銷量,還帶來了什么?
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官員直播帶貨之所以關注度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特殊的身份及其背后所依托的政府公信力,他們帶來的不應僅僅是噱頭和流量,更應是一種服務思路和態度的轉變。這場“秀”,秀的是產品質量和服務于民的意識,秀的是背后的誠信和規范,秀的是地方政府創新治理的理念和方式。我們期待各級公務員都把這種為民眾“帶貨”的熱情,全面貫徹到為民服務的各個環節,把群眾的滿意度看作“帶貨銷售量”,把民生需求看做“帶貨市場需求”,用乙方的服務心態,做好人民的勤務員。
唯有如此,官員直播帶貨才能行穩致遠,“網購群眾”才會心甘情愿買單,本地經濟才能真正得益,民生服務才能落到實處。
相關報道:
往期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