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五大領域發力,深圳繪就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宏偉藍圖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6月8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秦綺蔚/文 何龍/圖)憑海而興,勇立潮頭。擁有1145平方公里海域面積和260.5公里海岸線的深圳,扼南粵海外交通要沖,以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成為改革開放的前沿。40年來,一個個“深圳奇跡”實現了經濟社會高速發展。
邁進新時代,在海洋強國戰略指引下,深圳肩負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歷史使命,向海發軔,揚帆奮進——深圳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勇當海洋強國尖兵 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決定》,明確從經濟產業、科技創新、文化生態、綜合管理、全球治理五個重點領域,踐行創新引領、陸海統籌、開放合作、綠色發展的思路,奮力打造更具全球影響力的海洋中心城市,努力成為彰顯“中國藍色實力”的標桿城市。
聚焦藍色經濟:實現涉海產業跨越式發展
勇當海洋強國尖兵,深圳近年來將海洋置于城市發展的戰略位置,著力引導和推動海洋高端裝備、海洋電子信息、海洋生物醫藥、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海洋金融服務、港口航運服務等產業高質量發展。
深圳提出,促進海洋高端裝備產業智能化和高端化,支持建設智能海洋工程制造業創新中心、推動組建中國海工集團、推動建設中船南方海洋工程技術研究院等,加速海洋高端裝備關鍵技術突破,在海洋工程行業培育世界一流的龍頭企業。
大力發展海洋電子信息產業,將深圳電子信息產業的優勢,由陸向海推進,打造海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創新高地和示范基地。圍繞深海資源勘探開發,發展海底探測、深海傳感器、無人和載人深潛、深水作業設備、海底通信定位等深海關鍵技術和設備;圍繞海洋管控與治理,發展衛星、無人機、智能船、海洋遙感與導航等海上態勢感知手段和關鍵技術等,推動高端海洋電子裝備國產化。
增強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實力,依托生物產業集聚區,建設海洋生物醫藥研究技術管理平臺和中試基地,推動海洋生物醫藥由基礎科研到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建設海洋生物醫藥中試平臺海洋生物基因種質資源庫,推進建立國家深海生物基因庫。加大海洋生物基因、海洋水產品功能性食品、海洋生物活性物質、疫苗和基于生物基因工程的創新藥物的技術攻關,支持培育海洋生物醫藥骨干企業發展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行業龍頭企業。
提升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水平,推進南海油氣資源開發綜合保障基地建設,依托行業龍頭企業組建海洋新能源研發團隊、工程實驗室和研發中心,支持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上風電、海上核電、波浪能等海洋新能源開發技術和裝備。發展深海網箱養殖,促進傳統漁業轉型,繼續壯大遠洋漁業,規劃建設國家遠洋漁業基地和國際金槍魚交易中心。
擴大海洋金融服務。引導深圳金融機構加強對涉海企業的支持力度,創新服務產品,推動設立國際海洋開發銀行。以前海為中心爭創“中國藍色金融改革試驗區”,積極吸引或培育海洋產權交易、融資擔保、商業保理、供應鏈金融等新金融業態。
做強做優港航服務,進一步增強深圳國際航運綜合服務功能,推動港口管理運行的智慧化,打造“深圳國際中轉港”。支持企業組建現代化遠洋船隊。借助前海蛇口自貿片區制度創新優勢,打造自由貿易港,鼓勵船舶在深圳注冊及掛旗,吸引國際知名船級社在深開展業務等。
聚焦海洋科技,全面構建海洋科技創新體系
科技創新是深圳的城市名片。深圳提出設立海洋教育科研機構、聚集海洋高端人才、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規劃建設海洋科技創新走廊、加強海洋科技服務等舉措,建立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到成果轉化的全鏈條海洋科技創新體系,保持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持久競爭力。
在海洋教育科研機構領域,深圳計劃組建海洋大學,推動深圳大學等高校加快建設優勢特色海洋學科。完成國家深海科考中心組建,建成面向深海科研、深海開發的國家級多功能平臺。聚集海洋高端人才,研究制定海洋人才引進專項政策和人才認定標準,支持面向全球引進海洋領域頂尖人才團隊,建設全球海洋智庫。
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深圳將大力培育涉海行業領軍企業,包括引進知名涉海企業總部、研發中心、創新中心、運營中心、產業基地等,謀劃布局一批海洋領域創新載體。鼓勵和引導優勢科技領域從陸向海延伸,支持電子信息等龍頭企業從事海洋科技研發、海洋技術服務。通過打造創業創新基地、公共服務平臺等,支持中小微海洋企業發展。
打造海城協調、產城融合的“大空港-前海”海洋科技創新走廊。以大空港海洋新城為核心,形成以海洋電子信息、海洋高端裝備研發、海洋現代服務業、海洋生態環保、海洋新能源為主的產業集群。依托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引入以海洋為特色的專業化金融、科技和高端海洋專業服務,建設前海海洋戰略新興產業科技集聚區,加快推進蛇口國際海洋城建設,加快邁向全球價值鏈高端,打造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
依托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大力提升海洋科技服務能力。重點扶持知識產權等智力資產評估機構、海洋高技術產業投資服務機構和中小企業擔保中心等海洋科技中介服務企業。優化完善海洋經濟產業信息公開發布機制,定期統計發布深圳海洋經濟數據。建設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深圳)海洋經濟領域基地,推動海洋領航標準研制。支持海洋領域行業協會、學會等第三方行業組織發展。
聚焦海洋生態與文化,打造綠色活力海洋名城
從點到面、陸海聯動,深圳將全面推動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營造陸海融合、人海和諧的國際海濱城市氛圍,提升深圳海洋文化在全球的影響力。
提升海洋生態環境質量,嚴格落實海洋生態紅線管理制度,加強陸域污染防治和海洋環境整治,推進近海、岸線及海岸濕地保護,爭創“國際濕地城市”。加強東部特色海洋生態資源保護,推進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人工魚礁建設。
構建世界級綠色活力海岸帶。以“生態、生活、生產”三生空間統籌海岸帶,立足陸海生態融合,構建全域生態空間格局,強化對沙灘、濱海濕地等特色資源的保護與修復,建設全球最美都市海岸線。構建濱海公共空間系統,提升深圳灣15公里休閑帶公共服務水平,推動鹽田濱海棧道建設,形成優美連續的濱海慢行系統,加快寶安濱海文化公園、前海灣人工沙灘建設,規劃建設國際一流的小梅沙海洋公園,發展特色海島旅游。推動蛇口漁港升級改造、鹽田墟鎮漁港功能提升和南澳漁村活化。
彰顯海洋文化特色。打造多維度的“海洋+”平臺,高標準建設深圳歌劇院、深圳海洋博物館等新文化地標性建筑。大力發展海洋體育旅游項目,持續舉辦“中國杯”帆船賽,建設海洋休閑體育運動基地。提升海洋教育對海洋文化發展的牽引作用,打造海洋文化意識教育基地。豐富海洋文化民俗節慶活動,創設深圳海洋周。舉辦海洋藝術展覽和文化主題活動,打造海洋文化藝術中心區。聯合粵港澳舉辦海洋文化論壇、海洋科技成果交流展示會等。
打造國際濱海旅游城市。大力推進中國郵輪旅游發展實驗區建設,增加特色優質郵輪國際航線,優化“海上看深圳”旅游項目,拓展“海上看灣區”等旅游品牌。促進陸海全境旅游消費增長,推動蛇口實施外國人144小時過境免簽和外國旅游團郵輪15天免簽政策。探索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游艇旅游自由港,鼓勵高端游艇服務業發展。建設大鵬梅沙、南澳旅游業客運碼頭,規劃一批濱海特色小鎮,打造國際黃金海岸旅游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