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網評論員 明月
在萬物皆可“播”的今天,直播帶貨變得異常火熱。隨著618年中大促的到來,各大電商平臺、直播平臺厲兵秣馬,設置了一套又一套的優惠辦法,爭取在這場鏖戰中有所斬獲。
與往年不同的是,此次大促正值常態化戰疫期間。為促進經濟復蘇,除了藝人明星、商界大佬紛紛踩點入場之外,一些地方政府負責人也參與到直播帶貨中來,為企業復工復產、促進產品銷售搖旗吶喊。
作為這幾年來迅速崛起的一種銷售方式,直播帶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帶動經濟增長,促進消費流通。日前國家統計局公布,今年1至5月份,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11.5%,增速比1至4月份加快2.9個百分點;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為24.3%,比上年同期提高了5.4%。
當然,我們也需要看到,直播帶貨外表光鮮亮麗,實則暗藏隱憂。一方面,一些商家宣稱的降價、價格補貼等措施往往有水分;另一方面,一些網上售賣的物品長期以次充好、質量良莠不齊的現象,影響了消費者的體驗。隨著頻繁“翻車”、假貨不斷、銷量造假、質量存疑、售后無門等種種爭議和亂象逐漸浮出水面,我們必須意識到,在瘋狂追求直播帶貨的喧囂之余,還要提防無序發展背后的一地雞毛。
與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樣,要想避免直播帶貨經濟過早凋零,必須做到有章可循。監管部門應當未雨綢繆,依照電商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規定,對直播行業嚴格監督管理,對違法行為依法處理。同時,建立黑名單制度、信用評價制度和投訴監管制度。作為消費者,也需要提高對商品的判斷能力,理性選擇購買。在購買商品過程中,要有取證維權意識,及時保留網紅推薦圖片、視頻等作為證據。
此前,中國商業聯合會已要求其下屬的中國商聯媒購委牽頭起草制定《視頻直播購物運營和服務基本規范》和《網絡購物誠信服務體系評價指南》等兩項標準。有消息說,首部全國性直播電商標準有望出臺,最快可在7月份發布執行,直播帶貨將也將因此迎來標準化發展。
有了規矩才能成方圓,我們期待直播帶貨沿著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前行,讓更多的“李佳琦”健康成長,帶貨之路越播越坦蕩。
相關報道:
往期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