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村集體經濟 貸款170萬元建廠
“還不起我來還”
1978年,這個機會來了。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向南國,驚醒尋找機遇中的南嶺村。1979年,時任南嶺村第一生產隊隊長的張偉基學習“外引內聯”經驗,率先在第一生產隊引進了深圳最早的一批內聯企業。
為了開發經濟特區,政府征地開展基建工作。1982年,南嶺村第一生產隊拿到第一筆43萬元的征地補償款。這筆在當時看來的巨款,瞬間成為村民的“希望”,他們都想把錢分了改善生活。張偉基說:“如果分錢,按照勞動力分,我家能拿到不少錢。但這錢分完了,對村里沒有好處。從長遠來看,把錢用于全村發展,以后能分到很多倍。”帶著這樣的想法,張偉基和干部們挨家挨戶做群眾工作。
逐一做通工作后,這筆補償款被用于第一生產隊廠房建設,并引進港資興辦了第一家來料加工廠,成為南嶺村迅速發展的重要基礎。
“43萬元補償款”的故事在南嶺村家喻戶曉,在他們看來,這不僅是一個有關村史的經典故事,更深遠的意義在于,它拉開了集體經濟的大幕。
1983年,布吉公社改為布吉鎮,南嶺村四個生產隊合并成立村委會,張偉基被選為黨支部書記。上任后,張偉基承諾一定讓村民吃飽飯、住新房、有錢花、健康長壽。
“那時為了引進外資,老書記每天帶著村民去招商點新安酒店等候港商,只要一有人來,就拉著他們到村里考察,風雨無阻。”南嶺村現任黨支部書記張育彪談起這段往事,直言真地很艱難,“那時候基本都是來看看就走了。”為了吸引港商,張偉基決定從環境入手,摘掉“鴨屎圍”標簽,組織成立村里第一支清潔隊,花了一年時間整治村容村貌。
環境改善了,但標準的廠房和相關配套設施怎么辦?當時,南嶺村破舊的基礎設施和廠房數量的缺少,讓前來“踩點”的外商連連搖頭。張偉基為了留住這些外商,經過一番計算后,打算向銀行貸款170萬元修建廠房。黨支部干部會議上,反對的聲音此起彼伏,大家擔心萬一建廠失敗,這170萬元怎么還?張偉基跟大家擺事實講道理,最終用“還不起我來還”的大膽承諾,熱火朝天地開干了。幾棟嶄新的廠房拔地而起,吸引了一批批企業進廠投資。
就這樣,南嶺村進入高效益、高發展階段。
1984年,南嶺村實行農村股份合作制,村民在村里工作領工資;1986年,辦南嶺醫院;上世紀80年代末,村民每年人均集體分紅超1萬元;1992年,建成4個工業區,引進十多家國內外高新技術企業,推動第三產業發展;截至2019年,全村凈資產已達35億元!
上圖:改革開放初期,正在建設中的南嶺村(攝于1983年);下圖:初沐改革開放春風的南嶺村,處處呈現出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