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7月9日訊(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王志明)“李紅華對這個村有感情,沉得下心做事,又善于在工作上創新,給出了很多好辦法,他是個講實干又能吃苦的人!”在三年多的扶貧過程中,深圳南山派駐河源市連平縣上坪鎮東南村任職第一書記的李紅華作風扎實,業務熟悉,善于創新,已經如魚得水,和他接觸過的村干部和村民都有非常深刻的印象。
2017年10月,經深圳市沙河街道辦黨組織甄選,李紅華被委派到河源市連平縣上坪鎮東南村任職第一書記。經過幾年的扶貧,李紅華已經得到淬火與升華。可是,回憶起當初的心路歷程,李紅華坦誠自己心里承受過煎熬、經歷過風雨。
出征——痛苦與迷惘
從軍隊轉業后,李紅華的工作崗位變動了幾次,從社會事務科負責小區業主委員會的不勝其煩,再到幾年安全生產執法工作的“壓力山大”,最后到武裝部任專職干事,終于進入可以“朝九晚六”準點上下班的狀態。
李紅華向媒體介紹南山對口幫扶經驗與成績
有一天,街道書記找到李紅華說:“半年多了,你找我簽文件這是第三次吧,現在街道新成立了城建辦,他們那工作緊張,你要不兼一部分工作?駐村扶貧工作也缺人,要不你去吧?”二選一的結果,李紅做了“痛苦”的抉擇——到廣闊的農村去。
不知不覺,駐村已到第三個年頭。回憶起剛到東南村的時候,李紅華的感覺是“茅檐低小,四處青青草”,泥磚瓦房中的狹窄巷子,比舊改前的深圳城中村“握手樓”都難擠過去。
原本在充滿蓬勃朝氣的深圳大都市里生活工作,突然來到農村,李紅華心里一開始有很強的落差感,但他很快就適應了過來。然而到和村“兩委”班子碰面,看到大爺大媽們臉上風霜雕刻的褶痕,李紅華迷惘了: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黨組織堅強有力的引領是做好幫扶的首要前提,骨感的現實讓我如何面對?
動力——先解決吃飯問題
青蔥歲月踏入軍營,在部隊成長提干。作為軍轉干部的李紅華,自然懂得把駐地當作故鄉的含義。2018年7月26日,省委領導在調查扶貧大數據平臺時抽中了東南村,問李紅華的生活和工作近況。李紅華匯報說:“現在吃住在村,自然關心這里的油鹽柴米,我從經濟特區來,抓經濟謀發展,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再難都有解決的辦法,但是要激發當地干部群眾的內生動力,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隊,這個挑戰難度更大!”
鷹嘴蜜桃已成為東南村的特色農產品
自打進村開始,李紅華放下特區干部的矜持,和村干部群眾敞開心扉、促膝談心。踩在田間地頭,卷著褲管向村民討教;不分白晝入戶走訪,訪貧問需,踏雪留痕。
可是,不能單打獨斗,否則將一事無成。李紅華開始讓村干部們動起來,多“活動筋骨”,讓村兩委上下班制度化,才能真正為民辦事。這個空口說白話解決不了問題,需要有吸引大家參與的動力。于是,李紅華從村部入手,每月籌資3000元設立了村委食堂,讓村干部找到以村為家的歸屬感。
通過不斷規范各項規章制度,做到村級事務重大事項“四議兩公開”;規范黨組織生活,做到“三會一課”、“黨課”常態化;組織村委負責人參加各種培訓,開展“頭雁”工程;實施“育苗計劃”,號召外出青年回鄉發展,為下一屆“兩委”班子培養后備人才;籌集41.1萬元對黨群服務中心進行改造,增添了現代化辦公設施;修繕圖書閱覽室,募捐圖書1.1萬余冊。如今,東南村和該村的60戶貧困戶 (共219人 )已全部實現脫貧。
憤怒——老百姓最需要什么
從一個軍營出身的“大老粗”,到精簡持家的第一書記,扶貧一路的考驗和磨礪讓李紅華更加清楚肩上所擔負的責任,也收獲了更多的成長。
駐村沒多久,當地一企業老板主動聯系李紅華,為他接風洗塵。吃完飯后,李紅華突然警醒,這世界沒有無緣無故的“對你好”。東南村200多萬元的“631”扶貧資金需要找到適合的發展項目,前期考察洽談了近一年,卻一直懸而未決。李紅華認真計算過,按照之前的方案,二十年才能收回成本,哪還有回報去幫助村民!果然,活動即將結束時,這位老板委婉地表達了希望進行項目合作的意圖。李紅華憤怒道:我們做扶貧工作,解決的不是領導需要什么,而是老百姓需要什么!
幸福的家庭大都相似,貧困的根源卻各有不一。通過多次走訪調查,李紅華發現東南村6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因病、因殘致貧人員達80%,進一步分析有勞力的家庭占其中的88%。針對這一情況,李紅華決定采取“三步走”的方法開展脫貧幫扶。一是“授漁”,僅2018年就組織8批村民共351人參與崗前培訓和農技培訓,大范圍實施就業扶貧,同時組織協調53人在珠三角或周邊城市就近務工增加家庭收入。第二是用好“631”產業發展資金,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產業發展模式,組織39戶貧困戶投資87.05萬元加入連平縣光大種植專業合作社,該項目扶貧效果明顯。弱勞力戶的產業項目以不額外增加負擔為出發點,組織15戶投入近55萬元建造人均1kw的屋頂光伏發電站。兩個項目投資回報額均達10%,實施以來為貧困戶增收40余萬元。第三步是實施點對點幫扶,幫助無勞力11戶貧困戶共24人納入兜底保障對象,為14戶貧困戶發放新電視機,協助特困戶完成危房改造,開發公益性崗位安置特困戶,籌資開展助學,防止村民因學返貧。
駐村以來,本著老百姓需要什么就解決什么問題的初心,投入47.64萬元安裝路燈,解決了全村道路亮化問題;投入16.5萬元在下半村水源地筑起攔水壩,改造上半村飲用供水管道,保障了村民枯水期的飲水供應;投入42.6萬元整修全村主灌渠設施,解決村民生產灌溉引水難的問題;投入18.87萬元整治村內衛生臟亂差現象,改善村民人居環境;投入115萬元修建環山道路解放山林地,方便村民進山發展生產;投入18.48萬元,修建東南村小學校舍樓頂防漏隔熱層,協調深圳樊登讀書會改造該校圖書角功能室、國學墻和小小植物園,改善學校教學環境,豐富學生課余生活。開發公益性崗位增加貧困戶收益、實施村道硬底化、解決雨污分流、建設村文化廣場,綜合整治豐火、上田心幾個經濟社人居環境等。還計劃在2020年度投入220萬元建設一條貫穿全村、長達2.3公里的“教育路”。
如今的東南村已經從量變走向了質變……
經驗——不僅僅是簡單的臨摹
2019年6月,一場百年不遇的洪災襲擊連平大地,105國道(東南村段)多處被洪水沖毀,施工維修期間車輛單向放行,這條學生上學放學的必經之路存在著嚴重交通安全隱患。當時恰逢李紅華妻子分娩,女兒剛呱呱墜地,他沒法給予她們更多的照顧。妻子一出院,李紅華就馬上返回到扶貧一線。想起兒子上學,家長們需要輪流到學校執勤做“家警”。借鑒特區好的經驗做法,為保障學生安全過馬路,李紅華向村里倡議成立村級志愿者服務隊,設立黨員先鋒崗。僅僅5個月時間,全村參與志愿服務的人數就達到1800多人,有效消除了安全隱患,村民素質也得到提高,鄉風文明更加凸顯。
讓貧困家庭子女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深圳有“四點半課堂”,是為了讓不能及時下班的家長安心工作而設立的社區學校。為進一步關愛留守兒童,李紅華借鑒深圳經驗,為貧困家庭子女及留守兒童開設了“五點半小課堂”,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并輔導他們的學習。兩年多來,受輔導的孩子們性格更加開朗自信了,學習成績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幫扶效果明顯。“五點半小課堂”項目也得到了來村調研的省委領導的充分肯定。
為了營造勤學上進的氛圍,李紅華每年四處奔走,請領導出面、進企業游說、找朋友求助,動員社會力量捐資助學。幾年來,共籌集助學資金50.9萬余元,為村中剛考上大學的貧困學子發放助學金,鼓勵他們靠知識脫貧,飛出大山。
忐忑——建立長效機制時不我待
有一天,一位村民對李紅華說:“李隊,你就一直留在我們這里做書記不要回去了!”李紅華再度陷入沉思,內心思忖必須盡早布局,留下一支“撤不走”的扶貧工作隊。
三年一晃而過,扶貧工作即將收官,李紅華內心有點忐忑。如何想方設法壯大村級集體產業,建立防范返貧的長效機制,讓東南村全體村民闊步奔康,已時不我待!
為進一步帶動東南村的集體經濟發展,2019年,扶貧組投入扶貧資金100萬元建立了110畝的鷹嘴蜜桃產業基地。精準扶貧期間,項目的收益80%將用于貧困戶脫貧增收,20%用于村集體公益事業,并優先聘請當地貧困戶到基地務工,實現穩定脫貧。
2020年,扶貧組又以村集體名義投入100萬元,與連平縣光大種植專業合作社共同建設鷹嘴蜜桃集散、分揀和運輸中心,促進當地鷹嘴蜜桃種植和銷售規范化,提升產品品質,助力做強鷹嘴蜜桃這一品牌。
為將東南村的生產端與深圳消費終端緊密銜接,建立消費扶貧常態化機制,李紅華努力協調天虹商場進行產銷對接,進駐天虹商場的鷹嘴蜜桃214項指標檢測全部過關。今年沙河街道各社區又與東南村簽訂了消費扶貧協議書,13個社區利用自身資源優勢向轄區企業、居民和大型商超等各類銷售平臺推介鷹嘴蜜桃,解決這一優質農產品到深圳一線市場銷售“最后一公里”問題。通過共同努力,東南村和深圳的產消兩端實現了有效銜接,保障了扶貧產業的長效發展。
如今的東南村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產業幫扶、貧困戶脫貧、基礎設施建設、鄉風文明建設,都凝聚著李紅華和扶貧工作者們的心血和汗水。“自己也是在扶貧攻堅的第一線,得到了淬火吧!”李紅華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