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網評論員 濟愚
車位已滿———這可能是深圳市民最擔心見到的四個字。
車多,位少,停車難。難在上班路上十分鐘,找車位得半小時;難在周末開心心去逛街,一不小心變成了商場車庫“半日游”;難在下班回家沒車位,停在路邊還得吃罰單;難在去醫院做檢查,等找到車位,醫生也快下班了。那些年考駕照走S彎流下的汗水,都變成了現在一圈又一圈找車位攢下的眼淚。
停車難,早已是全球現代城市的“頑疾”。究其原因,首先是汽車保有量不斷攀升。深圳小汽車保有量約350萬輛,泊位總量缺口超過170萬個。其次,停車場總量不足,使用效率不高。在城中村或者老舊小區,車位規劃嚴重不足;工作日潮汐車流,辦公場所和居住小區停車數量嚴重不均。第三,出行管理手段需要提升。在汽車數量不斷攀升的形勢下,需要將日常通勤需求導向公共交通,利用價格、限行手段控制小汽車出行。
為了緩解停車難,深圳最近有新動作。市交通運輸局印發《深圳市加強停車設施建設2020年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和配套文件《關于推進深圳市社區停車共建共治共享的指導意見》。《工作方案》的5大策略和17條行動,圍繞增供泊位數量、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治理效能來解決問題,簡單來說,即“供”“享”“管”。
一方面,“供”與“享”本質上都是圍繞泊位數量來解決問題。首先,停車位不足就要新建停車場、增加泊位供應,這是解決問題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辦法。現在除了傳統的地上停車場、地下停車場、路邊臨時停車位,在不少地方還出現了立體停車庫、商場夾層停車庫等。其次,如何充分利用現有停車位,也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思路。在白天,醫院、辦公場所等區域停車位嚴重不足,但周邊居住小區有部分空余車位未使用;到了晚上,商業、辦公類停車場空置車位較多,老舊小區、城中村等居住場所卻一位難求。《工作方案》鼓勵采用信息化技術手段擴大停車共享覆蓋面。基于錯峰停車特點,鼓勵分工作日、休息日、白天、夜間等不同時段細化停車收費標準,以優惠價格實現雙向共享。
另一方面,在增加泊位數量、提高停車位使用效率之外,“管”是重頭戲。《工作方案》提出由街道辦負責組織,以社區為單元,開展停車摸底調查工作,制定停車設施挖潛改造計劃;充分發揮業主大會或業主委員會在停車設施挖潛改造中的決策主體作用;執法機關將試點開展重點片區停車綜合治理、加強停車執法,保障安全底線;還要發揮市民共管共治作用,鼓勵對違法停車、違法從事停車經營等行為進行舉報。這些措施,都是有益的途徑。
我們深知,汽車保有量與泊位總量是永恒的矛盾。解決停車難,非一日之功,不能一蹴而就。在城市寸土寸金的情況下,要想提高公眾出行質量和生活品質,既要在建設上擴大供給、又要提高現有車位資源的使用效率,更要在管理上多主體參與實現規范秩序,才能真正做到“停車入位、停車付費、違停受罰”,最大程度上緩解停車難。
相關報道:
深圳出新政推動車位共享!商業辦公類停車場夜間或向小區優惠開放
深圳出臺方案鼓勵城中村建立體停車場 社會資本建停車位補貼8千-5萬元/位
往期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