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國際金融城。深圳特區報記者何龍攝
深圳福田中心區一家證券機構為市民提供服務。深圳特區報記者劉羽潔攝
杉巖數據團隊致力于打造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領域的數據存儲基石,助力金融科技發展。深圳特區報記者何龍攝
原標題:創新發展為深圳實體經濟輸送“血液”
深圳金融業創造全市約1/6的GDP和近1/4的稅收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8月22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沈勇)如健壯的小伙、如豐腴的原野,深圳經濟特區40年實體經濟茁壯生長;如暢旺的血脈,如奔騰的江河,深圳金融支柱產業為實體經濟發展輸送資金,奔流不息。
40年來,深圳金融業從僅有幾家銀行發展到體系健全、機構眾多、交易活躍的金融市場,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圳金融業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設國際化金融創新中心,金融體系更加完善,規模效益穩步增長,支柱產業地位和國際化水平不斷提升,對全市高質量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40年來,深圳金融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8%,高于GDP增速6個百分點。在近年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的過程中,金融業成為全市經濟增長的壓艙石,金融業占GDP比重從2018年的12.7%增加到今年上半年的16.2%,2019年和今年上半年的金融業增加值增速均為9.1%,以不到30萬從業人員創造了全市約1/6的GDP和近1/4的稅收,支柱型產業地位日益鞏固。
拓荒之行屢創全國第一
經濟特區建立之初,深圳百業待舉,金融作為為實體經濟配置資源的基礎性行業,“殺出一條血路”的重任格外重大。然而,當時的深圳金融業,幾乎是一片空白。于是,恢復、重建、引進一系列機構創新的舉措快馬加鞭。
業務交叉,“中行可以上岸,建行可以拆墻,農行可以進城,工行可以下鄉”。
引進第一家外資銀行和第一家外資保險機構,引領了中國金融的一場大變革。
中國人民銀行深圳經濟特區分行的成立,使深圳特區擁有了一個權威機構來參與組織、協調和推動不斷深化的區域金融改革。
為了全面支持特區經濟金融的發展,國務院、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決定在深圳實行特殊的金融政策,自1986年開始,在金融方面相繼給予特區四個特權:一是信貸資金“切塊”管理權、利率調節權、存款準備金率調節權、部分金融機構審批權。
這些政策使深圳金融業迎來了改革的春天,深圳金融業也由此走上了一條改革創新之路。
全國第一家中外合資財務公司——中國國際財務有限公司;全國第一家由企業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招商銀行;全國第一家經批準的證券公司——深圳特區證券公司;黃金夜市交易等等橫空出世。
到1996年,足足有121項領先全國的現代金融工程創新,均發起于深圳,后來絕大部分被推廣到全國,這一階段,深圳金融體系初步建立。
40年風雨兼程,深圳金融業走出一條創新之路,更走出一條開放之路。1997年香港回歸,深圳金融從此開啟了深港合作的新篇章。
深港港幣支票單向聯合結算機制正式運作、首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出口退稅、首單人民幣現鈔跨境調運、首筆海外人民幣現鈔回流……
深港金融合作已從過去局部、微觀的機構設立和業務技術層面的交流合作,逐步上升并拓寬至運行機制的銜接、金融市場的對接和資金流動的融合等深層次合作。
深圳金融“走出去”同樣小步快跑。2008年10月8日,招商銀行紐約分行在曼哈頓麥迪遜大街535號正式開業,代表中國銀行業實現“零的突破”。
除招商銀行外,中國平安、招商證券、中信證券、金瑞期貨等一批深圳金融機構,紛紛選擇僅一河之隔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設立分支機構,開始了“走出去”的探索。
如果說“引進來”是深圳金融業在創業初期的重要舉措,那么“走出去”則是深圳金融業在新時期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在我國經濟加速與世界經濟融為一體之際,深圳金融業率先“走出去”,既為跨國企業提供了“貼身跟隨”服務,又為中國金融業“走出去”積累了寶貴經驗。
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深圳位列11
“改革開放的決策是正確的,我們今后仍然要走這條正確的道路。這是一條富國之路、富民之路,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而且要有新開拓,要上新水平。”2012年12月7日至8日,黨的十八大剛剛閉幕不久,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到地方調研,首站就來到改革開放的窗口——深圳經濟特區,發表了振奮人心的重要講話,向世界發出了中國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的時代宣言。
前海是習近平總書記來深圳的第一站,在這里,他要求前海“一張白紙畫出最美最好的圖畫”;在這里,深圳金融業同樣生發出早春第一枝。
2012年7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支持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合作區開發開放有關政策的批復,支持前海在金融改革創新先行先試,建立我國金融對外開放試驗示范窗口。開拓不斷,創新迭出,前海開啟了金融改革的新時代。
CEPA框架下金融業對港地區開放措施在前海全面落地,實現深港金融領域多項“第一”:2014年8月,CEPA框架下全國首家消費金融公司前海招聯消費金融有限公司獲得銀監會批準設立;2016年6月,CEPA框架下全國首家港資控股公募基金公司恒生前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獲準設立;2017年6月,證監會批準設立匯豐前海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東亞前海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港資合并持股比例分別為51%和49%,其中,匯豐前海證券是在CEPA框架下全國首家港資控股證券公司;2018年10月,由香港交易所集團與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聯合發起成立的現貨大宗商品交易平臺深圳前海聯合交易中心在前海正式開業。
截至2020年上半年,前海蛇口自貿片區擁有持牌金融機構243家,中央下放地方監管的“7+4”類金融機構總量約占全市八成,其中商業保理占全國近1/2,融資租賃占全國1/4,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新金融機構集聚地,初步形成業態豐富、功能完備的區域金融生態圈。
前海金融生態圈只是深圳金融業的一個縮影,經過近40年的發展,深圳金融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已躋身內地三大金融中心。
截至2019年底,全市金融業總資產15.5萬億,其中銀行業8.94萬億、證券業1.71萬億、保險業4.85萬億,分居全國第三、第一和第二。
從細分指標看,深圳銀行業資產質量優異,2020年6月末,銀行業不良貸款率1.42%,低于全國平均水平0.52個百分點;銀行業資產總量、存款、貸款規模均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三位;證券公司營業收入和凈利潤位居全國第二;保險法人機構總資產位居全國第二;全市A股上市公司數量及總市值位居全國第二,金融業發展的質量效益位居全國前列。
以深交所為依托,深圳形成了完善的多層次資本市場,資本市場發展尤為突出、全球領先。深交所2015-2017年IPO數量居全球第一,交易量連續多年位居全球前三;深圳在中小板、創業板上市的企業數量和增速均位列全國第一;全國十大證券公司和十大公募基金均有3家在深圳,創投企業20強深圳有5家,深圳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備案的私募基金數量位居全國第二。
在2020年3月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中,深圳列第11位,國內僅次于上海、香港和北京。深圳金融改革和對外開放所取得的成績得到國際金融界的關注與肯定。
疫情之下滴灌深圳實體經濟
今年疫情之下,深圳金融業保持源頭活水,為實體經濟帶來充足的滴灌效應。記者從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管局獲悉,上半年深圳金融業實現增加值2052.18億元,同比增長9.1%;占全市GDP的16.2%;實現稅收(不含海關代征和證券交易印花稅)771.7億元,占全市總稅收的24.1%,繼續穩居各行業首位。
與各行業受到疫情沖擊影響的情況不同,深圳金融領域各主要指標保持正增長。截至6月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8.94萬億元,同比增長17.4%;人民幣貸款余額6.18萬億元,增長17.1%。上半年,全市證券交易額20.93萬億元,同比增長24.65%;保險市場累計實現保費收入788億元,同比增長2.44%,表現出逐月回暖的態勢。
“疫情之下,能否為實體經濟提供穩定的金融服務,是一大考驗。數據顯示,我市金融產業扶持實體經濟的能力持續增強。”市地方金融監管局相關負責人分析,6月末,全市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33萬億元,同比增長25.15%,高于各項貸款增速9.4個百分點。上半年,轄區上市公司通過境內股票市場融資521億元,通過交易所債券市場融資2994億元,合計3515億元;轄內保險業累計提供各類風險保障252萬億元,為實體經濟保駕護航。
在今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金融抗疫獨樹一幟,促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雙勝利”。深圳認真落實國家部委有關金融支持政策,督促銀行機構對中小微企業貸款實施臨時性延期還本付息,不抽貸斷貸壓貸。出臺“惠企16條”政策,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中小微企業進行貸款貼息,按實際支付利息的50%給予總額最高100萬元的補貼。
用足用好央行專項再貸款再貼現資金,截至6月底,我市84家重點企業獲得優惠利率貸款合計44.7億元;地方法人銀行累計發放符合支小再貸款要求的小微貸款65余億元,平均利率4.14%;轄區金融機構辦理企業復工復產再貼現業務近4000筆,合計125.7億元。
4月,我市在全國率先啟動“金融方舟”項目,組織銀證保各類金融機構協同作戰,創新開展金融支持企業抗疫專項行動,目前已服務中小企業2.5萬家,累計放款超過1500億元。
我市還扎實推進重點領域風險防控,按照市網貸風險應對工作領導小組統籌部署,有效使用投票表決系統、失信懲戒三級公示、接入央行征信、保障第三方支付和銀行存管等措施,加快網貸機構良性退出,著力提高清償率。會同駐深監管部門做好股票質押、債券違約、私募基金等領域風險防控,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打造全球雙金融中心
“雙區驅動”為40周年的深圳經濟特區換裝新引擎。今年5月,央行等四部門發布《關于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深圳市貫徹落實<關于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隨后出爐,共50條行動措施85項細分任務,畫就深圳金融新藍圖。
業界人士注意到,《行動方案》指出,深圳將打造兩類金融中心,即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和全球可持續金融中心。
深圳是亞太地區領先的金融科技中心,金融科技生態體系完善。擁有平安科技、微眾銀行、騰訊、招商金科等一批領先的金融科技企業;編制了全國首個金融科技指數,跟蹤該指數的LOF基金已上市交易;聯合港、澳金管局推行“深港澳金融科技師”專才計劃,這是一國兩制背景下致力于三地人才標準一致化的探索,率先打響大灣區金融合作的“開山炮”;深圳大學設立了全國首個金融科技學院;深港澳金融科技聯盟在深落地。
深圳在全國率先設立了市區兩級金融科技創新獎共1200萬元(市區各600萬元),用于獎勵金融科技、綠色金融科技、社會影響力金融科技等應用項目,香港金融科技項目也納入評獎范圍。
打造全球可持續金融中心的首當其沖是綠色金融地方立法。據悉,全國首部綠色金融地方立法目前已經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審議,并形成了《深圳經濟特區綠色金融條例(征求意見稿)》。
同時,打造全球可持續金融中心需要深化綠色金融區域和國際合作。2020年1月,聯合香港、澳門、廣州發起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聯盟秘書處將落戶深圳。7月30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深圳全球可持續金融中心可行性研究項目啟動會在線上成功舉辦。經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提議,深圳積極響應和支持,各方就探討在深圳市建立一個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旗下的全球可持續金融中心達成了初步共識,并啟動全球可持續金融中心可行性研究項目。
《行動方案》同時提出多措并舉促進大灣區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共有15條行動措施,包括:資本項目外匯管理便利化改革、資本項目跨境人民幣收入境內使用便利化、建立本外幣一體化的賬戶體系、建立雙向跨境理財通機制、本外幣合一跨境資金池業務試點、積極穩妥擴大跨境轉讓資產新品種、規范貿易融資資產跨境轉讓等多項具體措施。對于跨境金融,《行動方案》也特別指出,將切實防范跨境金融風險。
在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深化深港澳金融合作方面,《行動方案》提出了支持港澳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在深拓展發展空間,開展證券期貨經營機構跨境業務試點,鼓勵保險公司在深建設各類總部,持續深化深港澳保險領域合作等4條措施。
在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的深圳,在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多彩畫板上,深圳金融業將秉持創新基因,強化金融中心城市的綜合服務功能,大力發展綠色金融、科技金融,開展數字貨幣研究和移動支付應用,再創金融發展史上的新輝煌。
深圳金融業40年大事記
●1981年7月中國銀行深圳支行經中國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等聯合批準改為中國銀行深圳分行,對外掛分行和外匯管理分局兩塊牌子,局級建制。
●1985年12月全國第一家外匯調劑中心——深圳外匯調劑中心正式開業。
●1986年全國第一家中外合資財務公司——中國國際財務有限公司誕生。
●1987年4月全國第一家由企業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招商銀行成立,開啟了中國由企業集團辦銀行的先例,探索出了一條中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組織和管理的新路子。
●1987年5月全國第一家公開發行股票上市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深圳發展銀行組建,開辟了深圳股票交易市場的先河。
●1987年9月全國第一家經批準的證券公司——深圳特區證券公司正式成立。
●1990年人民銀行深圳中支正式監管金銀來料加工業務,奏響了深圳黃金夜市交易的序曲。
●1991年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資本市場運作從此有了正式的載體。
●1998年深港港幣支票單向聯合結算機制正式運作。深港在票據、支付系統、幣種范圍等方面加速對接。尤其是深港跨境支付清算渠道的建設和完善,徹底打通了兩地資金流動的血脈。
●2008年10月8日招商銀行紐約分行在曼哈頓開業,這是自1991年美國頒布實施《加強外國銀行監管法》以來,招商銀行代表中國銀行業實現的“零的突破”。
●2014年12月全國首家民營互聯網銀行——微眾銀行成立,踐行普惠金融,讓“更好”發生。
●2015年12月商業科技云服務平臺金融壹賬通誕生,專注于為中小金融機構科技賦能,在金融行業打造了人工智能、大數據和區塊鏈等世界級的科技實力。
●2017年12月深圳加入“全球金融中心城市綠色金融聯盟”(FC4S)。
●2018年12月4日深圳市政府印發《關于以更大力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措施》,實施“四個千億”計劃,設立總規模1000億元的市民營企業平穩發展基金,力爭實現企業年減負降成本1000億元,新增銀行信貸1000億元以上和新增民企發債1000億元,助力深圳民營經濟健康發展。
●2019年3月深圳市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 《深圳市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良性退出指引》。
●2019年10月 FC4S綠色金融實驗室落地深圳,該實驗室除信息平臺外,將推動國內外綠色技術、綠色項目與資金對接。
●2020年1月聯合香港、澳門、廣州發起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聯盟秘書處將落戶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