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八月,空氣中仿佛能嗅到呼之欲出的時代魔力。1980年8月,曾經默默無聞的邊陲農業縣獲批成為經濟特區;2019年8月,它又成為窺見中國未來的窗口——這一年,黨中央、國務院印發文件,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如今,在示范區迎來一周年之際,深圳經濟特區也為它的40歲生日慶生。
真正標識成長的不是年歲,而是成績。深圳,不惑矣。
經濟改革的“涉水者”
如果中國的經濟增長是一首進行曲,那么深圳就是前奏中的第一個音節。在它的帶動下,一個個音符托舉著中國聲音向前進。
身為經濟特區,經濟發展是深圳的第一名片。過去的40年,堪稱深圳的奇跡之年。80年代呱呱墜地時,深圳擁有3平方公里的城區,人口也不過3萬,1979年的GDP僅為1.79億元。如今,深圳的城區面積擴大到2000多平方公里,管理人口超2000萬,2019年GDP達2.69萬億元,40年增長超10000倍。哪怕新冠肺炎的陰影不期而至,也未能阻擋深圳前進的腳步。2020年上半年,深圳的GDP總值為1.26萬億元,實現了0.1%的正增長,成為同期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一線城市。
統計數字只是深圳速度的索引。對于從傳奇開端走來的深圳市民來說,“景氣”不是經濟報表上一個干巴巴的數據,它是三天“增高”一層的深圳國貿大廈,它是全國首次舉行的土地拍賣大會,它是開在了東門老街上的中國首家麥當勞。這座城市的名字,寫在中國當代史最激動人心的篇章。
深圳市中央商務區一角。《經濟日報》記者 楊陽騰攝
作為將改革開放融入血脈的城市,敢為人先的創新是深圳引以為傲的競爭力。工業方面,中國第一臺高清晰數字電視、第一塊彩電微控制器芯片從深圳本地企業康佳的生產線上走出,騰訊、華為、大疆等本地科創企業的崛起,讓深圳成為全國的創新樣板;金融業方面,國內第一家外資銀行、第一家證券交易所、全國首家民營銀行在深圳依次亮相。如今在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中,深圳已躋身全球十大金融中心行列。
如今,“向深水區挺進”成為耳熟能詳的常用詞,但在“摸著石頭過河”的年代里,深圳卻一直是沖在排頭的“涉水者”。深圳的不惑,就在于在與不確定性的搏擊中勇往直前,同時永遠保持冷靜與定力。
法治提供續航力
在深圳蛇口改革開放博物館一面展覽墻上,玻璃框里鑲嵌著一份泛黃的文件。文件內容是中共蛇口工業區委員會關于吳念祖律師任蛇口律師事務所負責人的決定。1983年7月15日,新中國第一家律師事務所——深圳市蛇口律師事務所正式掛牌營業。近乎一種本能,在法制尚比法治更廣為人知的年代,法律已經為深圳敘事奠定了穩固的規則基石。
2012年底,深圳指標體系實施成果獲得第二屆“中國法治政府獎”,在入圍的全國大中城市項目中名列第一。 來源:讀特客戶端
可以靠“紅頭文件”起跑,但不靠良法善治就絕撐不到沖刺。1992年7月,深圳經濟特區被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立法權。此后,深圳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共制定了200多項法規,現行有效法規160多項。《股份有限公司條例》和《有限責任公司條例》是我國對于“公司法”的最早探索,《住宅區物業管理條例》首次以立法的形式確立了“物業管理”概念,《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首次進入立法程序......2020年6月,深圳入選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法律之治,是一座城市最持久的聲譽。
在深圳,法治是社會生活的保障,也是營商不可或缺的無形資本。在世界銀行對各國營商環境的評估報告中,“執行合同”是重要指標之一,其經濟學依據就是市場成本理論。如果本地法治司法不暢通,企業就不能指望合同能夠獲得強制履行,這自然導致市場資源錯配、交易成本顯著上升。
過去40年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圳上演著一場由法治推動的“減稅降費”。2012年,深圳成立全球首個實行法定機構管理的仲裁機構;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在深圳掛牌;2016年,啟用中國首個可以受理國際投資仲裁案件的仲裁規則。通過建立全國最全面系統的域外法查明與適用機制,深圳前海法院逐步邁向國際商事爭議解決中心。
如今,依法治國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但深圳的法治智慧仍在通過一個個率先、首例,向我們展示法治的道路如何向未來蜿蜒開辟。深圳的不惑,就在于他們始終實踐一種信念:新時代之路上,法治就是照穿迷霧的光。
社會治理,智腦定義
不少初到深圳的人,對這座城市的第一感受不是繁華,不是忙碌,而是干凈。這得益于深圳城市管理中的兩種理念:智慧和精細。據深圳官方介紹,為對環境質量進行監測,深圳建立了近3萬個考察點,并由媒體發布每月環衛指數測評。而環衛智慧監管系統將全市環衛作業人員、車輛、設施等悉數納入,通過物聯感知設備實現精細化智慧化的城市環境衛生管理。
精細化與智慧化,是社會治理深圳樣本的主要屬性之一。2017年,深圳福田區運用大數據開展城中村治理,一個典型事例就是系統監控能自動分析進門的人數,一旦發現尾隨的可疑人員就會自動預警,從源頭減少發案率。2018年,深圳市公安局依托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的超算能力上線警務云服務,實現了居住信息的自主申報錄入,居住證、簽注的辦理等相關網上一站式業務辦理。
深圳市民用手機查看商事登記微申報的流程(8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目前,深圳市政府管理服務指揮中心可實時感知城市的人口熱力分布、各類城市部件和服務設施等內容,經濟運行、生態環境、政務服務、交通運行等14個領域的數據得以融合。前往政務部門時,市民可以體驗領先全國的“秒批”、“秒報”,借助信息共享、自動核驗、智能比對感受全程無人工干預自動審批。
如今,用科技為城市賦能的理念并不新鮮,但真正的飛躍不只是觀念更新,更是實踐落地。深圳的不惑,就在讓智慧化管理服務能力成為“城市大腦”的神經元,從“經驗治理”轉向“科學治理”。
40年來,世界通過深圳這扇窗口,望見中國未來的景象。這個化腐朽為神奇的故事,誰曾預見它的未來,誰敢低估它的發展,誰敢妄斷它的結局?古人說,人非圣賢,孰能無惑。但歷史證明,滿懷信心走好自己的路,是不惑矣。(作者:長安劍)
作者簡介:長安劍,中央政法委知名政務新媒體,平均每月產生40余篇10萬加文章,曾獲評“2019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政務新媒體全國第一名”。
欄目說明:
深圳,改革開放的最前沿,由一個默默無聞的邊陲農業縣變成了如今的創新型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將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這座城市無疑是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輝煌成就的一個縮影。
“評說深圳四十”欄目,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之際,邀請國內外知名媒體評論員,闡述他們對深圳建設歷程的觀察理解,以此來全方位解讀這座奇跡之城的崛起密碼,并展望改革開放的偉大新征程。
歡迎投稿,期待社會各界人士的參與、點評和分享。
聯系方式:5193773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