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經濟特區建立的40周年,是這個城市從一個在改革開放之初的無名之地蛻變成以創新之城、科技之都、開放高地而聞名的國際大都市的40年。深圳經濟特區的崛起,是中國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生動縮影,也是中國持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力佐證。
深圳的社會治理探索不僅是治理方式的探索,更是治理體系法治建設的大膽探索。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深圳能在短短的40年里取得如此燦爛的成就,從根本上來說,是因為一開始就在法治建設方面開拓創新,為整個城市的社會治理體系改革走在正確的軌道上保駕護航,為整個城市的社會治理體系建設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力保障。40年來,深圳先后制定地方性法規229項,現行有效168項;制定市政府規章319項,現行有效164項,初步形成了與深圳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與國家法律體系相配套、與國際慣例相接軌的法規框架。深圳在法治建設方面擁有很多個“第一”,如1980年10月,深港合資企業試行勞動合同制;2001年3月,《深圳市土地交易市場管理規定》頒布,這是國內首部關于土地交易的地方性政府規章,被譽為新中國土地使用制度的“第二次革命”;2019年1月,全國首家獨立運作的破產法庭揭牌成立,進一步暢通了市場主體退出機制,實現有破有立、破舊立新。
深圳的社會治理探索在于政府與市場形成良好的互動機制。在深圳,政府不再是社會全方位的管理者,而是社會和市場主體的引航員和服務者。深圳不斷摸索出如何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如何更好地發揮政府宏觀引導和微觀調劑作用。在深圳經歷的多次產業變革里,每一次都以“刀刃向內”的決心,果斷舍棄和調整阻礙城市向更高層次發展的產業,重新規劃城市產業發展布局,充分發揮市場配置生產資源和要素的作用,從最初的初級加工產業進化到目前以自主創新為核心,培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著眼于未來新興產業發展。
在宏觀層面,政府是城市向改革開放深水區進發的“船長”,在微觀層面,政府為深水區里勇敢探索的大大小小船只護航。例如,深圳對中小微企業的發展支持不再只是傳統地提供優惠政策,而是轉變為一個類風險投資機構。政府除了政策支持和一定數額的資金投入,更多的是提供信用擔保,鼓勵創意創新,讓中小微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獲得發展。
深圳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另一個重要特色就是以科技為支撐,不僅是治理城市,更是服務城市。在深圳,政務信息資源數字化和數據化管理已成為常態,智慧城市服務體系已在逐步實現。在深圳政務信息資源共享交換平臺上,日平均交換量達1967萬條,最高峰日交換量達8000萬條。在政府機構內部,深圳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推進政務服務“智能辦”,以主題式服務方式,實現“一件事一次辦”;對市民和企業,則通過全市統一移動政務服務平臺“i深圳”APP實現“指尖辦事”“一屏智享生活”。截至2020年7月底,“i深圳”已實現全市95%以上個人事項和70%以上法人事項掌上辦理,累計下載數1784.9萬,累計注冊用戶數1064.2萬。
深圳灣口岸,按規定需要集中隔離醫學觀察的入境旅客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分區搭乘巴士前往隔離點。(來源:深圳特區報)
在這40年的經濟特區建設發展中,深圳的“特”就在于不斷的改革創新,就是在于永葆改革創新先驅者的姿態和精神。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中,深圳作為大灣區的前沿堡壘,能充分吸收和消化兩個特別行政區先進的社會治理體系經驗,并與本地特點相融合,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治理體系,為全國其他地方提供優秀的社會治理樣本。如深圳前海借鑒香港經驗,已在政府派出機構轉向法定機構,以承載區域治理職能的體制機制創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將體制內的強大動員能力與市場化的活力效率有機結合,為全國新型區域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指出:“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對于深圳經濟特區的未來十年,甚至是未來四十年,必然是要堅持“特”字,在“特”字上下功夫。唯有如此,社會治理現代的探索才能結出累累碩果,才能開出似錦的繁花。(作者:王旭泉)
作者簡介:王旭泉,中國日報網平臺運營部主編,主要報道全球互聯網經濟和治理。
欄目說明:
深圳,改革開放的最前沿,由一個默默無聞的邊陲農業縣變成了如今的創新型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將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這座城市無疑是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輝煌成就的一個縮影。
“評說深圳四十”欄目,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之際,邀請國內外知名媒體評論員,闡述他們對深圳建設歷程的觀察理解,以此來全方位解讀這座奇跡之城的崛起密碼,并展望改革開放的偉大新征程。
歡迎投稿,期待社會各界人士的參與、點評和分享。
聯系方式:5193773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