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網評論員 梁煖
近日,邯鄲公安偵辦了一起圓通快遞員工涉嫌倒賣公民個人信息案件。此案泄露了40萬條個人信息,被泄露的信息包括發件人地址、姓名、電話以及收件人電話、姓名、地址,涉案金額120余萬元。據警方調查,相關信息被賣至境外供犯罪分子實施詐騙。11月17日,圓通方面回應稱,相關嫌疑人已于9月落網,將會配合打擊非法售賣和使用快遞用戶信息的行為。
個人信息“裸奔”,快遞企業內部出現用戶數據的監守自盜也不是第一次了。后續怎么判,如何在現有的法律基礎上加大犯罪分子的違法成本,都是消費者關心的問題。此次圓通案件,確是由圓通企業主動報案并聯合警方偵破案件,但是如果能更早發現,是不是就能最大程度避免40萬用戶信息的泄露呢?數據時代,隱私權至關重要。對于企業來說,道歉和系統自救之外,也該重視消費者因為信息泄露而造成的個人損失。
畢竟,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個體的努力其實很有限。撕快遞單、使用滾動章模糊個人信息等辦法,都難以治本。2019年初,國家郵政局大力推動實施“9571工程”,電子隱私面單的普及率大幅度提高,為隱私面單全面推行提供了較好的基礎。但是,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在隱私面單推廣的同時,假如快遞員從系統內部竊取信息,就讓人防不勝防。本次被揭露的邯鄲案件,就是因為嫌疑人利用員工賬號和第三方非法工具竊取運單信息,導致信息外泄。圓通總部實時運行的風控系統監測到,圓通速遞河北省區下屬加盟網點有兩個賬號存在非該網點運單信息的異常查詢,判斷為明顯的異常操作,于是在第一時間關閉風險賬號,對此事件開展取證調查。
此次邯鄲用戶數據泄露的案件,為快遞企業展現社會責任感提供了機會。據報道,圓通方面表示,將持續通過“制度+技術”手段,完善信息安全風控系統,對內部賬號進行實時監控。在相關采訪中,有研究人士認為,要真正避免“內鬼”的出現,需要快遞企業做到將業務員和用戶數據兩大板塊分割開,權錢交易才能終止。這對多數快遞企業均是不小的挑戰,需要技術和資金的進一步投入。我們期待,通過快遞企業對“內鬼”的嚴懲,讓消費者看到快遞企業對于用戶數據維護的決心。
此外,對于被泄露隱私的用戶是否進行補救和賠償,也應提上快遞企業的議程或者加入相關條款。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某起關于快遞企業、消費者信息泄露的案件中,消費者自述在接到自稱快遞公司理賠中心的電話后,被騙刷貸款9萬多。
此類事件給我們的啟示是,除了消費者本身的審慎義務之外,快遞企業在個人信息的保護中,有沒有做到對用戶信息的足夠保護義務?在接獲用戶相關投訴之后,有沒有舉一反三,關注類似的消費者遭遇?這些都需要快遞企業去思考并完善,而不是讓消費者陷入與詐騙纏斗、與企業扯皮的怪圈中。
相關報道:
往期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