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網評論員 可木
說到“廁所”,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不愿多提。或許有很多人不知道,今天是第八個“世界廁所日”。一個成年人平均每天要上廁所6至8次,算下來一年就有2500次。按照平均每次兩分鐘計算,人的一生中,大約有整整3年的時間是在廁所中度過。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報告顯示,目前世界上有40%的人口無法享用合理的公共衛生設施,使得傳染病肆虐,每年全世界因此會失去約200萬人的生命。
小廁所蘊含大民生,早在2015年,我們就開展了“廁所革命”。公共廁所就是一座城市的窗口,廁所夠不夠,廁內干凈不干凈,外表美觀不美觀,直接關系到城市文明的程度。作為一座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城市,深圳近年來也在“廁所”上苦下功夫。“廁所革命”一小步,城市文明一大步。如今,深圳在全國率先將16類行業公廁全量納入、統籌管理,把硬件設施不達標的公廁持續納入改造計劃。全市新建公廁338座,改造提升公廁2197座。2018年,深圳市就榮獲了全國100個重點城市“城市開放廁所平衡指數”第一名。
“廁所革命”不但是市容的提升美化工程,更是讓市民可以在細微之處感觸到城市人文關懷的溫度,彰顯城市品質。廁所問題既關乎生活質量與尊嚴,也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環境。“廁所革命”解決了市民最基礎的需求,大家的獲得感、幸福感自然涌上心頭。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廁所結構的發展演變是農耕社會生活的一種反映。廁所的建造記載最早見于戰國時期,《墨子》中談到為保護私密性圍以高墻的廁所。據《左傳》記載,晉景公如廁時不幸跌進糞坑溺亡。兩漢時期,修建廁所逐漸普遍,當時的廁所多依托豬圈而建,以排泄物為豬食以及與豬糞混合為肥料目的。《漢書?武王子傳》中記載,“廁中豕群出,壞大官灶”。這從側面說明豬圈和廁所結合是漢代廁所的普遍形式。在漢代,只有身份等級較高的家里,才會配置單獨的廁所。廁所難看、難聞、難用、難找等“四難”問題,在很多地區都不同程度存在。
廁所要變得更干凈、更舒適、更好找,歸根結底需要觀念革新。首先是市民的如廁觀念。曾幾何時,公廁總是存在著不沖水、不關水、亂丟異物堵塞下水道等現象。這就是缺乏公共意識的體現。在公廁這個特殊的公共空間,你的一次不文明行為,就會給他人帶來不便。其次,“廁所”的管養理念也得到了“更新”。開展“廁所革命”,政府主導,鼓勵社會參與。這樣既減輕了財政負擔,又能確保服務品質,市民也能獲得良好體驗,可謂多方共贏。
廁所文明是基本民生問題,也是人類文明的一個窗口。城鎮快速發展,城市人口持續增長,人民幸福需求指數自然愈來愈高,不斷提升廁所文明水平,是加強公共衛生空間的規劃建設管理、改善城市人居環境的重要舉措。經過不斷提升之后的廁所,設有充電插座、休息座椅等便民設施,補齊了公共服務的“最后一米”,體現出優秀的公共服務意識,綠色環保的先進理念,將會擦亮文明城市的閃亮卡片。
相關報道:
全市10月份公廁環境指數測評結果發布 品質升級提速 指數穩中有升
往期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