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網評論員 夢馬
12月14日,有媒體報道稱,寶安區沙井街道綜合執法隊執法人員近日發現,水稻田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將不能就地處理的餐廚垃圾,交由非餐廚垃圾特許經營企業收集運輸處理。為此,執法部門開出了垃圾分類實施以來最大罰單——10萬元。
在這張大額罰單的背后,是餐廚垃圾這個老大難問題,早在2012年,記者采訪時發現,深圳每天有1000多噸餐廚垃圾消失在監管視野中,相關部門僅在2011年下半年就出動執法人員32317人次,執法車輛5000多輛,拆除了超過一萬平方米的“潲水豬”豬棚。而2016年的數據顯示,我市餐廚垃圾集中處理率僅為17.8%。在餐廚垃圾非法牟利的利益鏈條中,將餐廚垃圾賣給黑作坊提煉地溝油或者提供給非法養殖場喂豬,對某些大型產廢單位來說省心又省力,還能獲得一筆灰色收入。
為了解決餐廚垃圾的問題,確保市民的食品安全,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2017年出臺了《餐廚垃圾處理技術規范》,公布了各區餐廚垃圾特許經營企業及設施。部分特許經營企業還采用科學手段,建立了全區餐飲單位分布GIS系統,合理劃分收運路線,開發收運服務APP,保證及時調度,高效完成餐廚垃圾收運任務。此外,深圳還提出“光盤日”,引導市民踐行“光盤”,為城市減負。
上述一項項措施,推進了深圳餐廚垃圾問題的處理進度。然而,近日出現的餐廚垃圾違規處理事件,究竟是個例還是冰山一角?該企業負責人解釋說,他們為了籌備餐館,沒來得及通知專門機構回收餐廚垃圾。對于這種說法,還需要深入調查與核實。
此次深圳因為垃圾分類問題對涉事企業開出的最大罰款,展現了深圳推進垃圾分類的決心和力度。更需要關注的是,政府部門后期對行業問題將如何深入調查,對政策如何精準完善、抓好落實,同時發揮好“以罰代管”的作用,通過高科技手段開展監督,以更加完善的機制推進垃圾分類,保障市民食品安全。
相關報道:
“大胃王”日“吞”廚余垃圾150噸 看龍崗這家廚余垃圾處理廠如何變廢為寶
往期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