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12月28日訊(記者 劉嘉敏 通訊員 江芳)2020年12月27日,踐行綠色發展“新標桿”城市全國評選大會在廣東佛山舉行。羅湖喜獲“新時代·中國最美生態宜居名城”“新時代·中國最美綠水青山生態名城”“雙名城”榮譽稱號。這是繼獲得國家生態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區、全國文化先進區等榮譽稱號后,羅湖又增添了兩項國家級榮譽,也是深圳市唯一一個獲中國最美“雙名城”榮譽的區,體現了羅湖在生態文明文明建設方面的先進性和示范性,實現了生態文明建設歷史性跨越。
頒獎儀式現場。
近年來,羅湖在促進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強化生態文明建設,以“綠色更新”為導向,在城區更新中全面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各領域,推動形成城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有機融合,逐步探索出生態文明建設的“羅湖模式”,打造了山水共融宜居典范。
【一半山水一半城】多項生態文明建設考核指標創優
縱觀全區,羅湖有“一橫一縱”兩條生態軸線,由森林、綠地、水網以及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共同構成了區域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形成了山—水—城交融的城區生態格局。羅湖作為高速發展的超大城市中心城區,至今仍有一半山水一半城良好生態基底。生態保護區面積占比超過50%,全區面積78.75平方公里,建成區僅34.67平方公里。生態環境狀況級別為優,生態環境狀況指數為75.1,超過全市68.4的平均水平。森林覆蓋率高達51.86%,高于全市39.78%。城市綠化覆蓋率達64.6%,高于全市45.07%。濕地保護率為90.68%,高于全省52%。
一半山水一半城。
空氣優良率為97.8%,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第二階段標準。PM2.5年均濃度17微克/立方米,趕超新加坡、香港等國際一流國家和城市。全市首創并打造由50個站點構成的大氣監測微網格。全國領跑5G智慧水務,河流綜合水質提升8.55%。連續9年保持萬元GDP能耗強度全市最低。廣東省四星級以上宜居社區建成比例達100%。全市唯一實現環境信訪投訴總量五連降,市民滿意度更高。
【踐行綠色發展】大手筆打造“生態+經濟”產城融合帶
“十三五”期間,實現GEP和GDP雙增長,分別增幅為11.33%、39.91%。連續9年保持萬元GDP能耗強度全市最低。羅湖是中國落實《巴黎協定》的積極踐行者,為應對氣候變化作出貢獻。經統計,羅湖區2019年較2017年共減少排放約10.25萬噸碳、37.59萬噸二氧化碳(按國家發改委推薦標煤碳排放系數折算)。
淘金山綠道。
探索發展“生態+經濟”模式,打造“文化生態休閑區+大梧桐新興產業帶”發展格局。以梧桐AI生態小鎮為試點,在國土空間拓展、存量土地開發、土地立體利用等方面先行先試,探索無污染的綠色發展模式。
【創新城市治理】打造“一區一示范”美麗河道典范
完成綠道里程155.2公里。開工建設碧道10公里,打造“一區一示范”美麗河道典范。綠地改造提升4.2萬平方米,新建花園路口34個,建成公園144個,推動步道、河道、綠道、廊道“四道連通”。累計建成充電站535座,充電車位7015個。已建設投用的出租車快速充電站點38處,充電車位1707個。全國首創“錯峰共享停車”,減少尾氣排放。
錯峰共享停車。
全市首個引入小區排水“專業管家”,實現流域內1544個小區、城中村排水專業化管理。全市首創“智慧溯源”平臺積極探索垃圾分類新模式。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38.5%,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全市首推垃圾分類“四個率先”壓實責任主體,率先全市落實《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宣傳與普及,率先簽訂全市首份垃圾分類主體責任承諾書,率先組建全市首批街道級垃圾分類社會監督員,率先成立全市首支街道級垃圾分類志愿服務隊。
垃圾分類。
【宜居宜業宜游】“環保銀行”深受市民歡迎
廣東省首個大型戶外森林音樂會連續3年在仙湖植物園舉辦,市民近距離接觸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推出全市首個區級層面舉辦的“漫步羅湖·特色一日游”項目,充分展現羅湖宜居、宜業、宜游的優勢,促進文旅、商旅融合。全市首個將垃圾分類存入“環保銀行”,設立支行41家,4萬多名學生“開戶”,收益2.5噸利樂包、900公斤塑料,深受市民歡迎。“2020年全國科普日、首屆深圳科普月系列活動”在羅湖開展,開設“植物導賞員”特色教育課程,促進市民增強環境保護、自我保護意識。
森林音樂會。
接下來,羅湖將以此次獲評“雙名城”為新的起點,結合“灣區樞紐,萬象羅湖”城區發展新定位,不斷鞏固和擴大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在對標國際一流水平的環境標桿城區建設征程中奮力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