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網評論員 濟愚
目前我國糧食的年總產量大約1萬3千億斤,也就是每人每天將近3斤糧食。當我們打開記憶的閘門,在憑票供應的時代,一個成年男性每人每月也僅有30斤糧票的配額。當吃飽穿暖的基本生活需求被滿足,饑餓的痛苦記憶逐漸被淡化,“舌尖上的浪費”開始潛滋暗長。每年我國糧食生產、儲存、運輸、加工環節的糧食損失量約為700億斤,而城市餐飲每年浪費食物達到了340至360億斤,還不包括居民平時在家的食物浪費。
為了加強立法,強化監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12月22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反食品浪費法》(草案)首次提請會議審議。這部以“反對食品浪費”為名的法律的立法進程一直備受社會各界關注。今年8月,全國人大法制工作委員會成立立法工作專班起草反食品浪費法;9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啟動了為期一個多月的珍惜糧食、反對浪費專題調研。
有人會問,反對食品浪費,立法是否“小題大做”?從前文中提及的數據可以看出,食品浪費已不再是“小題”,大題就應“大作”。近些年,針對食品浪費問題,媒體宣傳、行業自律、學校教育從未缺席,但是浪費現象仍然沒有得到根治。公務活動、婚喪宴席、大胃王吃播是食品浪費的“重災區”。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所長成升魁在接受央視《焦點訪談》采訪時提到:“沒有人認為浪費是正確的,可是實際行動中,認識和意識跟行動是兩張皮。現在看起來浪費食物不再是道德層面上的事,宣傳教育現在看起來不夠,必須通過法律來規范這樣的行為”。針對食品浪費立法,迫在眉睫。
可能有人會問,立法真的有用嗎?在地球的另一端即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法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就浪費食物進行立法的國家。2016年2月,法國國民議會和參議院正式通過了《反食物浪費法案》。有人肯定了法案的積極作用,認為其提高了反浪費意識,也有人認為“除了引發媒體關注,沒有改變任何東西”。反食品浪費法出臺之后,還有待各地各部門根據地區情況進行完善。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一“圍觀”本身就是一種改變;其二,法律與懲罰并非解決問題的唯一方式和根本路徑,尤其是在整部反食品浪費法草案中,明確處罰的條款并不多。
正如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行政法室主任袁杰所說,”制定反食品浪費法的目的是要發揮立法的統領性作用,對各個環節、各個主體防止食品浪費作出一些制度性的安排,規定建立政府領導、部門協作、行業引導、媒體監督、公眾參與的反食品浪費社會共治機制,要通過這部法律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共同厲行節約反對浪費。”
我們都是背著《憫農》長大,都有過在學校食堂吃飯的經歷,“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標語曾經出現在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很久。反食品浪費,最終需要每一位社會公眾的配合,天下糧倉就在我們的舌尖上,就在我們點滴的行動之間。
相關報道:
往期內容:
深網觀察 第310期|“百香果女童案”改判, 彰顯保護未成年人的堅定決心
深網觀察 第308期|高空拋物被判刑, 傳遞 “罪與罰” 的清晰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