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網評論員 濟愚
1月2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二十五次會議通過了新修訂的《動物防疫法》,將于2021年5月1日起施行。引起公眾關注的是,《動物防疫法》中明確規定“攜帶犬只出戶的,應當按照規定佩戴犬牌并采取系犬繩等措施”。“‘遛狗拴繩’入法”,沖上了社交媒體的熱搜榜,引起廣泛熱議。
人上一百,行行色色。寵物主人的素質參差不齊,遛狗的不文明行為多種多樣。遛狗不拴繩,還聲稱“我家的狗不咬人”,這種行為最惹人反感。在這方面,深圳已開展了有益嘗試。2020年11月1日,《深圳市養犬管理規定》正式施行,《規定》明確要求,養犬人攜帶犬只外出時,應當按照犬只類型為犬只束不同長度犬鏈。其后,網紅狗“糯米”因出門未束犬鏈,狗主人被處500元罰款,警示效用由此凸顯。
通過實施文明養犬全周期管理,深圳居民文明養犬意識不斷增強,遵法守法行為日漸成風。通過法律法規約束人的行為,目的是揚善,懲惡只是手段。當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地關注不文明的養狗行為,公共安全和飼養寵物的平衡就有望能達到。
人與狗的矛盾,在城市空間當中日益激化。不文明的養犬行為是“人狗矛盾”的導火索,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于不養犬人與養犬人對于生活空間的爭奪。在有限的生活空間和閑暇時間內,人狗共同出行已是生活常態,不文明養狗行為擠占了普通公眾的生活空間和時間,造成諸多不便,自然會“怨聲載道”。因此,《動物防疫法》將“遛狗拴繩”寫入法律,給各地的養狗條例提供了法律依據,在道德聲譴起不到有效作用的情況下,用法律來約束養狗人的行為。
此外,法律對寵物主人的合理規定,其實也是一種保護。如果任由“人狗矛盾”繼續激化,可以想見,在不久的將來,無素質的狗主將會更加肆無忌憚,有素質的狗主也將被影響。本沒有站在犬主對立面的公眾,也將從“中間派”站到“反對派”的隊伍中,爭吵甚至會演化成為傷人、傷狗。
《動物防疫法》彌補了在此社會問題上的法律缺位,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法律途徑,具體實施還需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實施細則,從根本上約束不文明養犬的行為。狗主必須強化文明養犬的意識,按照《動物防疫法》和《管理規定》的要求,定期進行疫苗接種、辦理狗證、注射芯片、拉緊狗繩、及時清理狗狗糞便等;要合情養狗:遛狗時,避讓老人、孕婦和兒童。只有確保對共享活動空間的尊重,狗主才能享受到養寵的更多樂趣。
相關報道:
1月25日起,工業園區、工地等區域違法違規養犬行為 最高罰款5000元
往期內容:
深網觀察 第324期|用法律嚴懲冒名頂替者,為教育公平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