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網評論員 可木
近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一博士接到自稱銀監會工作人員的電話,多次轉賬被騙10萬。一則“建議禁止給學生辦信用卡及分期”的話題,與這則新聞一起登上熱搜。針對大學生如何合理使用金融產品的問題,在全國兩會的討論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東北育才學校黨委書記、校長高琛建議,對大學生開展金融知識普及教育。
上述消息一出,不少吃瓜網友把關注的重心都放在了博士身份上,再加之近年來高校學生金融網騙事件屢屢發生,深圳也出現了一些類似案件,令人不得不擔憂大學生對金融知識的匱乏。此外,一些高校學生深陷“校園貸”難以自拔,最終跳樓自殺等事件亦時有發生。
隨著物質水平的提高,一些高校學生成為有閑、有錢的群體之一,不少年輕人也熱衷于物質攀比。近年來,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很多在校大學生都參與到了貸款、炒股、購買基金等金融活動之中。然而大學生群體的金融安全意識與基礎知識卻沒有跟上。今年1月騰訊教育的一份消費情況研究數據顯示,33.5%的大學生表示完全不了解如何區分校園貸的渠道是否正規,36.1%的大學生表示“了解一些區分方法”。
看上去高智商的莘莘學子們,屢屢成為金融網騙的對象。這一點確實值得反思。如今的高校教育中,是否過于推崇象牙塔式的學術研究,而忽略了對學生接觸社會所需要的各類基本知識與安全意識?都說大學是個“小社會”,我們的學校應該順應社會的變化,積極加強對大學生金融安全意識的教育和引導,通過開設課程、設立相關組織,加強校園宣傳等形式,幫助這些涉世未深的同學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金融素養,保持理智的消費思維,避免學生與現實社會存在割裂。
除此以外,針對此類案件,最應該指責并打擊的,應當是從事詐騙犯罪的騙子。今年的最高法報告指出,過去一年全國法院審結電信網絡詐騙、網絡傳銷、網絡賭博、網絡黑客、網絡謠言等犯罪案件3.3萬件。
金融電信詐騙頻發的另一種原因,是如今個人信息保護制度存在不足。健全保護機制,擴大防詐騙提醒機制的應用范圍,完善相關技術手段以提高此類案件的破案率,才是化解電信詐騙的王道。不僅僅是大學生,對于我們每個人而言,金融安全意識與基礎知識都應該提升與掌握。另一方面,在整治非法貸款的同時,要進一步擴大符合學生實際的可靠金融產品,讓真正有助學貸款需求的家庭困難學生通過正規渠道獲得貸款,并培養正確的金錢投資觀念。
相關鏈接:
往期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