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網評論員 王俞
隨著清明假期的臨近,很多人都計劃著返鄉探親或者外出旅游,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假期前后的車票、機票預訂量暴增,有些熱門返鄉目的地的車票甚至是“一票難求”,一波堪比“小春運”的“補償式返鄉”潮呼之欲出。
“補償式返鄉”成了網絡熱詞,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去年春節期間,新冠肺炎疫情出現“反彈”的跡象,許多在外地工作、打工、求學的游子們積極響應政府的倡議和號召,紛紛選擇“非必要不返鄉”“就地過年”。如今,隨著國內疫情逐步向好,許多“就地過年”的外鄉人員便紛紛選擇“補償式返鄉”,以彌補春節假期不能與家人團聚、不能祭奠已故親人、無法外出旅游的“遺憾”。與此同時,大批人員流動也可以為恢復市場元氣提供契機,對提振消費和旅游市場具有積極意義。
從“就地過年”到“補償式返鄉”,游子們的這種抉擇,就好像一面鏡子,映襯出我們國家疫情防控的鮮明成果。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因為我們各地疫情防控得好,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這才為“補償式返鄉”創造了先決條件。
雖然因為相關的疫情防控舉措和每位民眾對防疫政策的支持,返鄉的路上風險減少,但疫情仍沒有徹底結束,“返鄉”是好事,但“補償式”也透露出了之前被壓抑了的感情。每一個旅途、每一次聚會都不放松警惕,才能保持疫情持續向好的狀態,才能有越來越多“任性返鄉”的機會。
因此,即便返鄉出發點再好、獲得感再強,返鄉過程中也仍需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目前,國內疫情防控總體保持良好態勢,但各地對于疫情防控都有相應的要求,外地探親人員應按要求履行登記或者備案手續。每個人都應首先做好自身防護,自覺遵守國家防疫政策,做到不聚集、不扎堆。
有關部門也應該未雨綢繆,提前預設“補償式返鄉”可能帶來的各種問題,特別是疫情防控相關部門,一定要提前做好預案,及時通報相關信息,密織疫情防控網絡,時刻繃緊防疫安全這根弦。
相關鏈接
往期內容:
深網觀察 第365期|校園配餐理當為學生“吃得健康”保駕護航
深網觀察 第364期|掃碼關注才能吃得上飯?這個現象該管管了
深網觀察 第363期|“背叛”年輕人的不是網貸,而是非理性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