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4月13日訊(記者 彭桂紅 實習生 覃鈺清 通訊員 黃莘莘)近年來,快遞員、送餐員等新業態就業群體變得日益龐大,他們是城市生活的“擺渡人”,也是居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為更好地服務快遞物流從業人員,引導他們融入社區進而參與基層治理,近日,東湖街道以快遞物流從業人員群體作為切入點,積極探索黨建引領快遞物流從業群體服務基層治理新路徑。
服務先行 給騎手一個“家”
晌午剛過,天氣炎熱,走進位于東湖街道東樂花園36棟旁的“羅小湖e站”,空調清涼,幾個騎手正在吃飯休息。“以前我們就在街角路邊休息一下,現在不僅有瓦遮頭,還有空調”,正在驛站休息的順豐小哥豎起了大拇指。
“羅小湖e站”外景。
為解決快遞員、送餐員、環衛工等戶外勞動者“飲水難、吃飯難、休息難、如廁難”的實際問題,在東樂社區設置了這所“羅小湖e站”。站內桌椅、充電設備、圖書以及應急藥箱等日常必備物品一應俱全。同時,考慮到戶外工作特點和地區氣候變化,還添置了一次性雨衣、口罩、針線盒等小物品。
在e站就餐的快遞員。
據悉,為提供高效精準服務,東湖街道迅速落實區委組織部有關部署,牽頭開展“羅小湖e站”活動。通過開展調研問需工作,廣泛收集快遞、外賣小哥需求。此外,街道還多次走訪了社區內物流企業及網點,召開聯席座談會。并根據調研結果制定了服務清單,同時迅速開展選點、裝修等工作,數日內便完成了E站建設。
接下來,“羅小湖e站”將聯合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定期開展義診、義剪等活動,讓“羅小湖e站”成為戶外工作者的“溫暖港灣”。
靶向發力 織牢權益保障網
近年來,以快遞、外賣小哥為代表的新業態就業群體的權益保障問題也備受關注,由于工作方式、地點、時間等相對靈活,從傳統角度難以界定新業態就業者與企業的從屬關系,相關權益難以得到充分保障。
駐社區律師開展普法講座。
為切實維護快遞小哥等新業態群體的合法權益,東樂社區將以“羅小湖e站”為平臺,聯動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定期提供心理、法律、民生政策等咨詢服務;設置“訴求服務窗口”,充分聽取訴求并及時予以解決,整合黨委、政府、群團力量,鏈接社會資源,為新業態就業群體織牢保障網。
群體賦能 培育社區治理新力量
不可否認,快遞小哥、外賣騎手已經以“新市民”的姿態悄然融入城市融入社區,甚至參與到基層社會治理中,成為一股龐大的基層治理新力量。
東樂社區長者食堂日常運營。
為探索快遞物流從業人員參與社區治理的有效途徑,東樂社區計劃聯動長者飯堂推出“送餐換午餐”活動,快遞物流從業人員在長者飯堂領取為孤寡老人送餐任務,依據送餐戶數自動取得積分,完成一定的送餐任務可兌換長者食堂免費午餐券。
除參與志愿服務外,東樂社區還計劃將引導快遞物流從業人員參與社區網格化管理工作,充分發揮前哨作用,在社區行走中如發現重大消防、安全隱患、聚眾賭博、老人兒童受傷受困等情況,立刻向社區報告,讓他們成為城市精細化管理的觸角和延伸。
東樂社區基金見義勇為獎也將對社區快遞物流從業人員開放。快遞物流從業人員在保護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可參與社區公益基金見義勇為獎的評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