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一流的營商環境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吸引優質企業和人才的重要基礎。光明區積極提升硬環境和軟服務,加大力度激發市場活力。
留學人員創業園是光明區高新技術成果孵化基地的典型代表。自2013年開園以來,累計吸引80個項目入駐,孵化成功率83.3%。
走進位于留創園A1棟的深圳厚存納米藥業有限公司,一張張單人辦公桌緊挨著墻擺放,桌旁狹小的過道僅能容納一人通過。“我們的大部分區域被改造成實驗室,所以辦公區小了點。”厚存納米公司創始人張龍貴告訴記者,公司成立于2018年,是國內最早專注于mRNA遞送、mRNA病毒疫苗、mRNA腫瘤疫苗藥物研發的生物醫藥技術企業之一。
營商環境好不好,企業感受最深。“在光明區,服務型政府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深圳飛榮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行政主管張雨告訴記者,政府營造了公平開放透明、利于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相關部門經常召開座談會了解企業訴求,及時主動幫助解決。”
讓張雨備感貼心的服務并不是個例,光明區正積極建立健全服務企業發展、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支持政策體系,加快建設教育、醫療、文化新高地,打造配得上世界一流科學城的營商環境。
“在產業支持政策上,我們聚焦企業不同發展階段難點問題,在政策上做‘加法’。”光明區副區長姚高科告訴記者,他們先后制定出臺現代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構建起以特色服務產業為支撐的“3+1”產業體系和專項政策,以及“1+4+N”產業扶持政策體系;聚焦“協同發展”,營造“優勢優先、新興培育、提質增效”的產業發展格局。
“人才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我們圍繞人才引進、培養、激勵等環節,積極深化改革提升服務,著力吸引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姚高科告訴記者,他們還探索推行領導干部、人才服務專員、行業專家共同聯系服務一位人才的“3+1”模式,提高高層次人才歸屬感;開發光明科學城“智慧人才”信息綜合服務系統,力爭成為“互聯網+人才服務”的范例。形成“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區”的全方位全鏈條企業培育體系,無論什么成長階段的企業,在光明區都可以找到成長空間。
如今,光明區在打造讓“科學家心生向往、企業家心無旁騖、創業者心懷夢想”的營商環境上已卓有成效,推動經濟發展持續向好。數據顯示,光明區地區生產總值已從“十二五”末的681億元增至2020年的1100.77億元——成為深圳增長潛力最大的板塊之一。
“接下來,我們還將向招商要后勁,畫好‘3+1’產業龍頭企業、產業鏈關鍵環節、專新特精企業等招商圖譜,組建小分隊按圖索驥敲門招商、靶向招商,增強產業發展新動能。”光明區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林樹平告訴記者,要向空間要效益,打造產業空間保障新模式。向短板要質量,構建產業協同發展新格局。向服務要競爭力,進一步爭創優化營商環境新優勢。
生態環境宜居宜業
乘坐地鐵六號線從福田、龍華進入光明區,大片綠色映入眼簾,新建公園鱗次櫛比,呈現出天藍水清岸綠的生態之美。對于當地民眾來說,如此景色在兩年前想都不敢想。
茅洲河曾是光明區有名的黑臭河,帶給周邊居民不小的困擾。“我們有一棟廠房就在茅洲河邊,以前河里滿是垃圾,刺鼻的臭味經常吹進廠里來。”凱茂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行政副經理黃映球告訴記者,經過治理,茅洲河水變清澈了,風景優美的河邊成了大家休閑放松的好去處。
作為深圳最年輕的行政區,光明區市容環境底子薄、基礎弱、起點低。光明區在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將科學與城市深度融合,推動全域景觀提升,建設“生態綠”與“科學藍”“公園之區”交相輝映的現代都市田園景觀。
“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極致,把每一個項目干成精品。”光明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局長李晗告訴記者,在提升城市環境上,光明區樹立中心城區意識,用最適合的建筑用材、最先進的建設工藝、最精致的“繡花”功夫,精細打造每一處節點,既重“顏值”更抓“內涵”。
記者了解到,目前光明區已基本建成公園之區,完成全域景觀提升項目60個,總投資約15億元,治理范圍超過50平方公里。
水環境治理同樣效果顯著。如今,茅洲河干流光明段水質達到近20年來最好水平。光明區水務局副局長張明亮告訴記者,“2020年,我們在全國率先探索‘廠網河源庫’供排水一體化全績效管理,實現從源頭到末端全過程精細化管理。一年間完成99個片區供水管網改造,整治河道69公里”。
如今驅車行駛在光明區,高質量高顏值發展景象撲面而來:道路兩旁的綠化整齊精致,色彩絢麗的建筑夾道迎送,造型時尚的天橋點綴其中。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周邊的圳園路按照“一路、一園、多節點”,將普通市政道路打造成為花景大道。據悉,“十四五”期間,光明區還將建設更多優質公園,以綠道、碧道慢行系統為紐帶,讓公園從“星羅棋布”到“串珠成鏈”。
“常規城市發展都是先發展經濟、升級產業,再建設配套、提升環境。”劉勝告訴記者,光明區要迅速成為吸引高端資源和人才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就要走出一條不同的路子。“必須從戰略高度看待高質量高顏值發展問題,如果仍按照老套路走,很難真正實現趕超。”
劉勝表示,接下來,光明區將建立一套高質量高顏值的標準體系,劃出“硬杠杠”,架起“高壓線”,持續攻堅克難,不斷趕超奔跑。希望到2025年,光明區成為后發地區跨越式發展典范,實現經濟質量大幅提升,科技成果“沿途下蛋”路徑成型,初步成為深圳科研經濟發展新增長極。城市中心功能顯著增強,城市與生態共生的全域景觀一流,崇尚科學、開放包容的城市文化深入人心,初步建成具有強大資源吸附力、承載力和輻射力的深圳北部中心。
經濟日報記者手記
后發趕超謀定而動
謀定而后動,厚積而薄發。光明區作為深圳市后發城區,適逢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深圳北部中心的重大歷史機遇,目前已按下發展加速鍵。
趕超奔跑中,如何走出一條既符合新時代要求,又結合自身實際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首先要順應發展大勢,找準定位借勢而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是國家給出的命題,“高質量推動創新發展,高顏值塑造城市風貌”是光明區給出的解題思路,“全面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加快打造高顏值深圳北部中心”則是具體實施方案。一張白紙好繪圖。當前處于深圳打造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起步之初,正是以更大視野謀劃更高發展標準的最佳時期。光明區已對發展規劃形成清晰認識,正凝心聚力全速前行。用光明區區委書記劉勝的話說,“趕超奔跑必須打好戰略主動仗”,要有豐富內涵、有技術含量,既跑得快,又找到一條更好的新路。
其次在后發趕超的路上,需要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高質量和顏值提升發展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其中政府的引導帶動至關重要。一旦搞好配套環境,市場自然會按照規律介入,實現高質量發展。光明區政府當前主導建設了很多公共設施、關鍵片區,責任重大。為實現科學有效地趕超發展,光明區從政府做起,從政府工程做起,從公共服務做起,堅持打造安全高效的生產空間、舒適宜居的生活空間、碧水藍天的生態空間。
最后,還需加強能力建設,拓展視野,強化實施保障,形成合力。后發趕超不能急于求成,還要守住綠色發展底線,讓發展后勁更足。目前,光明區努力提升人員專業素養,實現上下一心,確保計劃如期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