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網評論員 鐘旭輝
近日,成都市金牛區荷花池某快遞網點發現被打包的貓狗160余只,當時正準備被當作普通貨物發往外地,運送貓狗的快遞單顯示,運送物品多為混血邊牧、混血藍貓等名貴品種,但盒子內實際多為普通土狗土貓,疑是“寵物盲盒”,目前共發現其中7只動物感染了動物傳染病毒,2只疑似感染。
“盲盒經濟”的崛起與互聯網和物流的發展密不可分,但“移植”到寵物身上,卻顯得格格不入。近幾年來,盲盒成為了年輕新潮的代名詞,有互聯網和物流的賦能,手機盲盒、鞋子盲盒、文具盲盒等一系列充滿“想象力”的盲盒更是層出不窮,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部分消費者的某種“賭徒心理”。然而,與手辦玩具等物品不同,寵物作為活體,天生便與盲盒經濟“水土不服”。
要明確的是,“寵物盲盒”不僅是虐待動物的行為,更存在多方面的風險。不論盲盒里裝的是幼小動物還是成年動物,放置在封閉的盒子里長途運輸,缺乏水與食物,都極易生病甚至死亡,這無疑是赤裸裸的虐待;更要引起注意的是,“寵物盲盒”中的寵物,往往缺乏檢疫合格證明,甚至已經感染動物傳染病毒,那么,動物在運輸過程中會不會產生交叉感染?會不會攜帶對人有害的細菌、病毒、寄生蟲?會不會因此感染寄件人或收件人?經過新冠肺炎一疫,對于生物感染的風險,更不能掉以輕心。
“寵物盲盒”是“畸形”的盲盒變種,于情難許,于法難容。“寵物盲盒”的出現,反映出某些商家被利益蒙蔽“雙眼”,不惜冒著風險,無底線迎合消費趨勢,最終喪失了對生命最起碼的尊重,這種漠視生命、毫無人情味的盲盒,沒有“驚喜”,只有“驚嚇”。再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經營、運輸的動物,應當附有檢疫證明,而電商平臺縱容電商違反相關法律從事“寵物盲盒”的商業模式,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平臺、商家、快遞,都要承擔一定的違法責任。
無規不立,“萬物皆可盲盒”的局面亟待改變。誠然,“盲盒經濟”作為一種新穎的經濟模式,不可全盤皆否,這就要求對行業的監管與引導,要盡可能細致與全面。對于“寵物盲盒”“學生文具盲盒”等不規范的商業模式的治理,就需要算清賬本。只有平臺、商家、快遞、消費者共同遵守相關規定,遵從人性,才能讓盲盒回歸正軌,回歸“驚喜”。
相關鏈接:
往期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