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1年5月17日訊 (記者 陳彬 曹園芳)5月14日,2021首屆全球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論壇(GFCF)在深圳廣電集團1800演播大廳成功召開。本次論壇是北京師范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共同發起的國際家庭教育系列研討會之一。此次由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福田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深圳市福田區教育局承辦。執行單位是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研究院、深圳市廣電集團、倫敦大學學院師范及早教科研實踐中心。
此次論壇以“多元融合、協同與可持續:時代變化中的全球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為主題,為期兩天,設置深圳廣電集團1800演播大廳一個主會場,福田區紅嶺教育集團紅嶺實驗小學、羅湖區翠北教育集團翠北實驗小學和寶安區新安中學(集團)高中部三個分會場。
出席本次論壇的領導有英國國際貿易部教育部負責人 Geoff Gladding、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王守軍、深圳市人民政府黨組成員楊勝軍、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長王水發、福田區人民政府副區長朱江、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部長朱旭東、倫敦大學學院教育學院院長 Sue Rogers、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張大衛、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副會長傅國亮。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部長李芒主持了論壇開幕式。
開幕式上,英國國際貿易部教育部負責人 Geoff Gladding,倫敦大學學院教育學院院長 Sue Rogers,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王守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部長朱旭東在線致辭,向與會的嘉賓與領導們表示歡迎,并預祝論壇圓滿成功。論壇現場,深圳市人民政府黨組成員楊勝軍發表致辭,楊勝軍強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兒童發展和家庭教育工作,深圳正按照中央賦予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的要求,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改革開放,努力構建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體系,全力推進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提升兒童家庭教育水平。目前已形成課程體系完整、師資隊伍完備、項目品牌鮮明、學校特色各異、全市百花齊放的家庭教育格局。深圳將著力推動實現“幼有善育、學有優教”,打造民生幸福標桿。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張大衛在致辭中指出,中國教育正在加快現代化步伐,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教育要堅持為了人的發展、為了人民的發展這一基本價值取向。我們要加強家庭教育在政府規劃和政策體系中的地位,積極祛除傳統家庭倫理價值取向引導下過分重視功利的思想,使兒童在教育中獲得發展自身、奉獻社會、造福人民的能力。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副會長傅國亮發表致辭,他表示此次論壇聚焦的主題非常符合時代發展和家庭教育特色,其中“多樣性”已是國家理念,更是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哲學共識;“協同”育人,已是新的育人模式,更是教育的價值主張;“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政策已初具框架,未來有更廣闊的發展可能。關于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研究的進一步深化,必將造福兒童,造福家庭,造福民族,造福國家,造福人類!
隨后,張大衛、楊勝軍、王水發、朱江、傅國亮、陳學鋒、李芒、田洪明共同見證了儀式,論壇正式開啟。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辦事處的陳學鋒主持了主旨發言環節。來自倫敦大學學院的Lynn Ang教授對幼兒及其家庭在疫情期間得到的教育支持進行了研究,她認為疫情正在加深教育危機,擴大現有的教育不平等,可以從發揮幼兒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作用、社區參與、全球合作與協作等幾個層面來為幼兒提供教育支持,最大限度地發揮幼兒教育的作用。來自北京師范大學的薛貴教授從腦科學的角度,為我們解釋了家庭教育與兒童智育發展的關系,并提出要以腦科學為重要教育依據,在家庭教育中培養兒童學習力。來自阿德勒大學的Marina博士主要介紹了西方家庭教育從20世紀到21世紀的歷史性發展,并就家庭教育在21世紀的發展趨勢和理念做出了創造性的展望。早稻田大學的Atsuko Shimbo教授梳理了日本教育學中,家庭科的發展情況,并認為新的時代背景下,培育生活主體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江西師范大學的吳重涵教授在自己十余年的江西家校合作的研究經驗基礎上,認為家校合作要走向制度化,提出加強與政府政策的配合,加強制度協調與建設是具體家校社政合作的重要環節。新西蘭奧克蘭大學Marek Tesar教授為我們分享了新西蘭幼兒課程的設計以及政策背景,認為要讓兒童成為身心健康、有能力、有信心的學習者和溝通者,能對社會能做出有價值的貢獻。最后,深圳市福田區教育局局長田洪明作為兒童教育領域的實踐者做了分享。據悉,福田區是“全國家庭教育工作示范區”,該區“春暉家長學校”曾榮獲“全國優秀家長學校”。田洪明認為,家庭教育是兒童成長的基礎力量,學校教育是兒童成長的主導力量,社區教育是兒童成長的支持力量。福田著力構建“有利于兒童發展的區域生態場”,打造多元協同育人的新模式。創新使用質量檢測“導航儀”對區域家庭教育現狀進行監測,利用大數據找準家庭教育需求,明確行動方向,通過“春暉家長學校”優化家校社協同育人模式。他認為,在現代家庭教育中,家長應由配角轉變為主角,學校由主宰轉變為主導,社區由虛體轉變為主體,網絡由末流轉變為主流,通過建構學校、家庭、社區、網絡四元聯動的生態場,最終實現家庭教育治理現代化。順應兒童天性、適合兒童本性、開發兒童特性,打造本真、適才、普惠的優質教育。主旨發言環節,專家們從各自學科的研究角度,對家庭教育進行了解構和分析,為我們呈現了豐富立體的“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
分論壇一圍繞“家庭、學校、社區共育與協作”主題展開,由深圳市福田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郭其俊主持,于15日上午在被譽為“看得見孩子童年和未來”的學校——福田區紅嶺實驗小學舉行。
北京師范大學的宋萑教授介紹了影響家長參與的研究成果,解釋了家長角色的自我建構與自我效能感是如何影響到家長參與的過程。山東省教科院的王治芳老師就在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內在關系與聯系進行了精彩的解釋,認為要建立起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的教育體系。北京協和醫院的馬良坤主任以健康為切入點,為我們介紹了如何為兒童的成長建立一個健康的家庭環境。中國少年兒童基金會新成長計劃辦公室主任劉芳就如何聯動全社會力量,構建家校社共育愛心聯盟做了經驗分享,并號召大家積極行動起來,為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事業貢獻一份力量。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孫英寶從自然的角度講述了自然教育的內涵與創新,并提出了要通過“自然教育+”的方式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北師大南山附校的田軍校長以“做符合規律的好教育”為題,詳細介紹了如何促進兒童個性化的全面發展、如何貫通培養和銜接教育、如何實現家社校“三位一體”共育。深圳市福田區紅嶺實驗小學的臧秀霞校長從教育實踐的角度提出,課程是融通學校、社區和家庭的本源,認為要通過課程融通家校社,打造育人共同體。來自大學、研究院、中小學的專家學者們,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對家校社共育進行了深入細致的介紹。
分論壇二圍繞“兒童權利、兒童參與及家庭學校環境支持”主題展開,由深圳市羅湖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郭玉竹主持,于15日上午在羅湖區翠北教育集團翠北實驗小學舉行。
翠北實驗小學的李巍校長介紹了家校共育的翠北努力,提出要有邀請兒童參與的勇氣和底氣,不僅要讓兒童廣泛地參與學校生活,還要廣泛地參與校外生活。新加坡職總優兒學府的林美蓮同樣強調了情感教育的作用,并詳細介紹了兒童情感的發展和相關的活動,提出幼兒教育的目的不是為學校做準備,而是為生活做準備。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的畢誠教授從文化角度分享了對于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思考,認為我國的家庭教育已經步入新時代,要在弘揚中國家文化傳統中守正創新,找準著力點。重慶市南岸區教委的朱靜萍分享了“保教結合”與家長滿意度項目的經驗,詳細介紹了家長滿意度的現狀和對幼兒教育的啟示。北京慈弘慈善基金會的莊偉介紹了中國鄉村兒童社會情感能力發展面臨的困境,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技術路徑,并詳細介紹了具有創新性的智慧雪球模式。
分論壇三圍繞“當代社會多元家庭結構、家庭文化及兒童發展”主題進行,由寶安區教育發展事務中心溫福華主持,于15日上午在寶安區新安中學(集團)高中部舉辦。
深圳市寶安區教育局的吳永明就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家校共育實踐探索進行了分享,為我們呈現了生動的現實經驗。東北師范大學的張向葵教授以“三性并茂”的陽光教育為題,為我們介紹了相關的理性思考與實踐探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育學院的胡月寶教授介紹了父母雙語意識的相關研究,該研究討論了新加坡語言教育計劃對社會語言環境的影響,并且探索了第三代父母的雙語意識對新加坡學生的雙語學習的影響。北京理工大學附屬實驗學校的朱光輝校長分享了家校社共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對其所在學校家校社共育聯合體的構建與實施情況進行了介紹。北京婦女兒童促進會的白亞琴強調了父親對兒童成長的重要作用,指出爸爸高質量的陪伴促進孩子智力發育,爸爸還會影響孩子的性別角色和性格。新安中學(集團)第一實驗學校的袁衛星校長以讓每一個生命都沐浴陽光為題,介紹了學校如何培養具有不同特點的學生群體。
分論壇四圍繞“家庭政策、立法及政府支持”主題,由北京師范大學蘇君陽教授主持,于15日下午于深圳廣電集團1800演播大廳舉辦。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辦事處的陳學鋒以家庭照護支持中心為例,詳細介紹了兒童早期發展的需求與有效的支持。北京師范大學的張志勇教授就家校共育的理論、如何組織、以及各自的邊界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梳理。國家衛健委干部培訓中心原黨委書記蔡建華主要從各方協同的視角,提出如何形成合力,凝聚共識,以促進兒童的早期發展。北京師范大學的蘇君陽教授主要分享了推進家庭協同共育的兩個抓手,一個是引導觀念的轉變,一個是政府要有合理的作為。
分論壇五“兒童全面發展及入學準備,入學適應教育與家庭教育”由北京師范大學的李敏誼副教授主持,于15日下午于深圳廣電集團1800演播大廳舉辦。
西挪威應用科技大學的Elin Eriksen ?degaard教授以北歐國家的實踐為切入點,強調了兒童與家庭的對話的作用,認為家校社合作聯動才是促進兒童的素養養成的前提條件。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的王永麗指出,關注學習素養和兒童的自主發展是家庭教育中兩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北京師范大學的李敏誼副教授以“屏幕暴露與兒童早期發展”為主題,對相關文章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屏幕扮演著亦敵亦友的雙面角色,對兒童發展有著復雜的作用機制。
分論壇六“可持續發展的兒童未來與家庭社會發展暨全國家庭教育普調報告發布”由北京師范大學李浩英副院長主持,于15日下午于深圳廣電集團1800演播大廳舉辦。
華東師范大學張明紅教授對英國EYFS早期教育體系進行了介紹,并指出其對我國學前教育的啟示。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魏翔教授介紹了早期人力資本與兒童休閑經濟的相關研究。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Karen Thorpe教授對兒童早期教育和養育質量進行了分析,指出有效的早期教育是情感性的,需要教育者的“情感工作”。最后,北京師范大學的李浩英介紹了全國家庭教育普調報告的背景和主要發現,并從家庭支持、學校社會國家支持兩個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議。
六個分論壇結束后,順利舉辦了論壇閉幕式。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原副會長、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原理事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趙忠心做了“如何加強家庭教育理論研究”主旨報告。趙忠心呼吁家庭教育必須重視理論研究,并指出加強家庭教育理論研究的重要指導思想,即首先要重點研究家庭教育的特殊規律,運用多種學科理論知識參與家庭教育理論研究、堅持家庭教育動態的研究。主旨發言后,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長王水發對大會做了題為《為兒童護航為家庭賦能》的總結發言,從提高了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的認識和對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的建議兩方面做了重點闡述,并宣布大會順利閉幕。
本次論壇不僅為全球專家學者及研究人員提供了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及互相交流探討的平臺,更為一線實踐工作者及兒童家長進一步了解并參與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的世界性討論提供了機會。論壇主題不僅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宗旨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相契合,更充分體現了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在當今這個飛速發展與變化時代中的全球發展趨勢。這些最新的理論研究成果和豐富多樣的實踐案例為建立“家庭、學校、社會協同機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模式,必將推動全球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