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深圳“兩會”上,有政協委員提出,“心理健康患者已有低齡化趨勢,要將心理健康篩查納入中小學生體檢!”
根據2019—2020國民心理健康報告,小學階段抑郁率約為10%,初中、高中階段已經高達30%—40%,其中高中階段重度抑郁檢出率在10.9%—12.5%之間。這樣的數字可以用觸目驚心來形容,也因此,我們應該高度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有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文化名人都是抑郁癥患者,比如林肯、丘吉爾、托爾斯泰、川端康成、梵高、海明威、海子、三毛等等。有研究表明,全球約有3.5億人患抑郁癥,中國患者超過9500萬,這其中很多是尚未成年的學生。
而與之相對應的是人類對抑郁癥的了解極為有限,用一位北大醫學博士的話來說,“如果用歷史的進程打比方,人類對抑郁癥的了解大概還處于公元前的世紀里。”
在我國,抑郁癥的識別率不足20%,遠低于全球50%的識別率,接受規范治療的只有10%左右。
許多人覺得抑郁癥這樣的疾病難以啟齒,不愿意去看、去治療心理疾病,對此疾病也沒有足夠的認識。覺得去看精神科很丟人,還有些人甚至將其直接與精神分裂畫等號,這也使得抑郁癥成為了一種被嚴重忽視的疾病。在中小學生群體中,這樣的情況尤為嚴重。
去年,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發布了《探索抑郁癥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該方案提及的“到2022年抑郁癥就診率提升50%”以及相關的“家長不知道為什么小孩會得抑郁癥”等話題登上微博熱搜。這一方案同時明確,醫療衛生機構、體檢中心、高等院校等要通過線上線下多種形式開展抑郁癥篩查。
也就是說,我國已經開始高度重視民眾的心理健康問題。那么對于深圳而言,是否可將心理健康篩查納入中小學生體檢呢?這是一個值得認真評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