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深網評論員 石靜文
近日,一則“前高管倒賣廢紙箱牟利超68萬元”的新聞登上熱搜。網友們驚嘆“廢紙箱能賣這么貴”的同時,也不約而同關注到了過度包裝問題。在某種程度上,這種亂象正愈演愈烈,成為行業“標配”。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2020年對電商平臺銷售的餅干、化妝品、茶葉等商品進行包裝計量監督抽查,結果顯示,抽查的50批次商品中有12批次存在過度包裝問題。其中茶葉和咖啡包裝不合格發現率為20%,化妝品包裝不合格發現率達70%。
隨著社會的繁榮發展,消費市場也在不斷壯大,企業想保持自己的市場競爭力也就越來越難。不少商家就把注意力轉移到了產品的包裝上,借此來吸引消費者。產品的精美包裝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給企業帶來競爭優勢,但其存在的弊端也不能視而不見。
兩盒茶葉凈重100克,可茶葉包裝卻超1公斤;一套簡單的化妝品,盒子里面有彩紙,彩紙外面還有包裝,包裝外面再套個盒子......對于產品來說,披著“精美”的外衣大行其道,包裝卻可能遠遠大于商品本身價值;對快遞站來說,因為過度包裝,一件小小的商品卻需要更大的快遞箱來運輸。可見,對產品進行過度包裝,不僅浪費物質資源,更會侵占不必要的空間,增加人力成本。
其次,產品使用后,包裝大多數是作為廢品被處理,給環境保護帶來不小的壓力和阻力。“奢侈包裝”造就的“美麗垃圾”現象,已經越來越突出。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的調查表明,我國包裝廢棄物約占城市家庭生活垃圾的10%以上,其體積則構成家庭生活垃圾的30%以上,每年包裝廢棄物總量達1.5億噸,其中70%以上是過度包裝造成的。這些廢棄的產品包裝多是塑料袋、泡紙薄膜,其給環境造成的傷害可想而知。
在如今倡導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背景下,消費者的環保意識也在不斷加強,購買群體更著重于商品質量而不是包裝檔次,對市場的發展是有良性作用的。另外,在商家精心制作包裝的過程中,是否會忽略掉產品的質量?如果商家能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同時,又能摒棄過度包裝,支持環保,那么會更有可能得到消費者的喜愛。外在的包裝只是點綴,真正的競爭核心依然是產品本身。如果把大部分的精力、資金放在外在的包裝上,就會主次顛倒,失了內在,最終卻“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相關報道:
往期內容:
深網觀察 第436期|好用的工具和安全威脅之間 有時僅一“規”之隔
深網觀察 第434期|鯨魚小布來了!多一些歡呼,再多一些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