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收到的預警短信
深網評論員 王容
受到臺風“盧碧”的影響,8月4日夜間,深圳普降大雨局部暴雨并伴7級左右短時大風,最大累計雨量109.6毫米,最大小時雨強79毫米,均出現在羅湖區深圳水庫。
我國暴雨標準是24小時降雨量達50毫米,而深圳羅湖半小時內就下了相當于一天暴雨的雨量,這樣短時間內的高強度降水,對深圳來說,無疑是一次應急處突能力的大考。深圳降水資源豐富,但屬于災害性天氣多發區,每年汛期,臺風、強降水等極端惡劣天氣災害,嚴重威脅市民生命財產安全,能否有效防治,反映了一座城市的應急處置能力。
安全事關人民福祉,這次暴雨中,迅速到位的應急處置力量,有力保護了市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面對受暴雨影響導致的積水路段和受困人員車輛,警力第一時間抵達現場開展救援,受困人員全部得到及時安全的轉移,積水達40公分的某路段,20分鐘就恢復通行。這樣的快速處置,出現在深圳多條路段,應急、交警、水務等多部門快速反應、通力協作,讓城市在短時間內恢復秩序,做到了把問題真正解決在萌芽之際、成災之前,讓市民的安全更有保障。
深圳在這次應急處突能力大考中的突出表現,離不開深圳應急管理體系和基礎設施的建設管理。近年來,深圳全面推進應急管理體系與能力現代化建設。預警方面,推進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建成全市統一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臺,預警信息1分鐘之內可傳達至市民。準備方面,建成應急避難場所1159處,形成以海堤、擋潮閘等設施為主體的防潮工程體系。響應方面,強化社區應急管理能力,將責任分解到城市管理的最小單元格,打通應急“最后一公里”;上線“智慧三防”應用系統,形成事前有預警,事中有決策,事后有應急指揮的全過程三防業務體系。同時,出臺一系列安全條例,構建完備的法規政策保障體系,為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提供制度保障。
汛期是深圳應急處突能力的又一次“練兵時刻”,唯有時刻保持良好的“應考”狀態,才能在災害面前游刃有余。政府多部門合力防災之外,市民也要提高安全意識,學習自救知識,降低可能遇到的災害風險。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戰略,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以防為主、防災抗災救災相結合。深圳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創建“國家安全發展示范城市”為引領,正不斷探索超大型城市安全發展新模式,努力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更豐富、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足。
相關報道:
往期內容:
深網觀察 第455期|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不能“一禁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