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首席評論員 胡蓉
在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日期間,新能源車主在高速公路服務區排隊4小時充電的新聞上了熱搜。國慶長假出現的充電難現象,雖然與新能源車流量陡增有關,但也足以表明,新能源車的充換電基礎設施存在建設不足、分配不均和預案不足等問題。
這一問題,不僅困擾現有車主,也會影響潛在消費者,因而也會影響行業未來發展。雖然說發展新能源車是大勢所趨,但作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基礎保障和關鍵環節的充電設施跟不上發展腳步的話,就會給行業發展拖后腿。
2020年,充電樁建設被列入國家七大新基建。但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發動市場力量。事實上,消費者的“痛點”往往意味著商機,市場大有可為,也已有很多成功案例。
以下兩個案例對改變充電樁建設“滯后”局面或有啟發作用。一個是當初被所有人不看好的共享充電寶率先實現了盈利。充電寶的盈利有兩個關鍵,與商家利潤分成和投放、與人流密集程度高度吻合。充電樁建設雖然對場地等要求更高,但只要激發出商家的改造熱情,充電樁數量就能聚沙成塔、積少成多,且靈活布局、與需求有效配合。
另一個是《米其林指南》的創辦。當年米其林輪胎公司因看好汽車旅行的發展前景帶動輪胎銷售,將餐廳、地圖、加油站、旅館、汽車維修廠等有助于汽車旅行的資訊聚集在一起,出版了《米其林指南》一書,至今暢銷不衰。在高速公路沿線、郊區等地,新能源汽車的充電需求呈現周期性,節假日需求更高。如果能調動起餐廳、旅館、景區、度假區的力量,就能有效增加充電樁的數量,改變新能源車不便出城的困境。
因此,改善充電樁建設市場環境,讓投資充電樁有利可圖,新能源車主的“痛點”不僅能變成商機,也將推動新能源車的普及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