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一葉落而知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于近日召開“清朗·互聯網用戶賬號運營亂象專項整治行動”全國視頻工作會議強調,將嚴格管控網絡名人賬號異常漲粉行為,全面清理“僵尸”粉、機器粉,大力打擊通過雇傭水軍等方式的非自然漲粉行為,定期清理“僵尸”賬號。
面對流量江湖的腥風血雨,事情正在起變化,這是破除虛假繁榮的好事。如今,網紅和大 V之間相互的身份認同,很多是靠著粉絲量的多寡來進行鄙視鏈的位置安排。粉絲幾萬的,還真不好意思拿出來說。買賣粉絲已形成產業鏈,數據表現力成為平臺和廣告商家最為看重的東西,數據好看了,網絡大v能吃到兩頭的紅利,影響力關系到平臺流量池的權重分配,粉絲消費能力變現則是商家必爭之地。成也粉絲,敗也粉絲,物極必反,買賣粉絲帶來的虛假宣傳終成車禍現場,如商家找網紅站臺,直播間觀看人數幾十萬,訂單卻只有幾百塊,嚴重名不副實,但商家發現被欺騙也難維權。以假充真,這破壞了網絡商業宣傳的公平公正。
眾媒時代,人人都可以是麥克風。網絡名人或大v漲粉案例成經典,但是造假卻容易無人知曉。從10萬+閱讀數再到點贊、在看,粉絲量似乎變得比真實能力、職務頭銜更重要,粉絲量高得天下,擁有光環和話語權的網絡名人們,甚至能憑一己之力就扭轉輿論風向。這是非常可怕的,流量造假盛宴到最后,傷害的是兢兢業業的內容創作者和互聯網生態。屏幕前的你可以試想,如果有百萬粉絲量的“科普大V”說地球可能是方的,哪怕你從未聽說過這個人,是不是也會對地球的形狀產生懷疑呢?
靠著非法獲取個人信息、網絡技術等手段增粉,這賺的本來就是不義之財,從根源上鏟除粉絲量買賣產業鏈合理合法,能對“假大V”流水線產生毀滅性打擊,讓流量江湖從沸騰到平靜,錢難賺了,產業鏈自然也會做不下去。清朗生態,出手打假,全社交平臺實名制也迫在眉睫,不能讓“水軍”“假名人”一類,換身皮就能隨便回歸。國家的規定下來了,最后還是得落實到各平臺上,暢通舉報渠道、明確懲處措施、規范審核、定時清理。
好的輿論場就得多點“活人氣”,靠“僵尸氣”“假人氣”制造的名人泡影,終將破滅。
文字:梁煖
主播:金洪竹
剪輯:戰旗
相關報道:
往期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