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發布《關于調整福田、羅湖、鹽田、南山區電動自行車通行范圍的通告(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社會意見。《通告》比原方案,減少了229條限行道路。
電動車作為城市里最接地氣的交通工具,不僅節能環保,而且極大地滿足市民的出行需求。但同時,其管理難度大、管理覆蓋面大,一直是城市交通治理的重點和難點。
為創造良好交通環境,強化公共文明建設,深圳多年來對電動自行車進行“重拳”治理。采取路面查處、社區源頭管理、進企校宣傳、上門提醒、聯合懲戒等多種方式,全力推進快遞外賣行業及一般電動自行車交通秩序治理。嚴格的治理是讓電動車的使用更安全了,但也壓榨了不少電動車的空間。尤其是有的道路可以通行、有的道路又不可以,這種不連貫給市民增加了不少麻煩。大家本來是為了節省時間才騎電動車,繞過限制通行區無疑增加了時間和經濟成本。
經過本輪調整后,原特區內轄區電動自行車限制通行道路共47條、片區11個,與原方案相比減少了229條道路、12個片區,彰顯的是寬嚴相濟的溫度。電動自行車涉及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便利與否的問題,隨著交通環境的變化應有改進,而市民作為使用者,可以說是城市道路實踐方面的“專家”。以市民意見為主,才更能貼近需求。
當然,路漫漫其修遠兮,從長期看,我們還有很多改進的空間。如何在妥善處理電動自行車的同時向群眾交出公共安全的滿意答卷,是城市管理者需要思考的問題。例如,進一步完善自行車道,打造更加發達的自行車道網絡,來緩解“兩個輪子”和“四個輪子”搶道的尷尬;完善公共停放電單車區域和充電設備、規范充電價格,紓解群眾充電難問題,防止電動車入戶的安全隱患;在生產和銷售環節加強監管,杜絕偽劣電動車進入市場。
民生問題“以硬對硬”的確夠有效、夠立竿見影,但卻難形成合力。在凸顯力度的同時兼具溫度,傾聽使用者的聲音,才是城市管理的應有之義。
文字:劉夢婷
主播:張藍云
剪輯:戰旗
相關報道:
深圳這4個區電動自行車限行道路擬減少229條,意見征集中……
關于《深圳市電動自行車管理規定(試行)》征求意見采納情況的說明
“人行道劃線當非機動車道”效果如何?記者調查發現人車混行安全隱患多
往期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