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拐賣14年后,孫卓終于與家人團聚,公眾在為還算圓滿的結局欣慰的同時,也該將目光更多投向追責了:孫卓被迫離家十四年,誰制造了如此悲劇,又有哪些人當了幫兇?
人販子和所謂養父母的責任,咱們前幾天已經談過,這很容易理解。但其實,如果社會安全網足夠健全,孫卓被拐的悲劇,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比如上戶口這件事,按照常理,我國實行的是比較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兒童上戶口的審核非常嚴肅,至少需要查驗醫療機構出具的出生證明。孫卓被拐的時候,總不可能隨身帶著出生證明。孫卓被拐后戶籍設在黑龍江省某市,和居住地山東聊城相隔千里,其中必有蹊蹺。他究竟是怎樣被安上了合法戶口,被徹底“洗白”了呢?
這幾年,某些地方戶籍管理漏 洞百出,不僅給拐賣孩子上戶口大開方便之門,還衍生出一人持有多張身份證、高考冒名頂替等一系列違法犯罪現象。甚至在震驚輿論的孫小果案中,孫小果能夠在判死刑后離奇復活出獄,也是因為戶籍管理存在漏洞。戶籍亂象如此常見,甚至可能已經觸發“破窗效應”,形成了某些地方“法不責眾”的麻痹思想。
這些漏洞,有些是管理制度和技術的問題,這幾年隨著戶籍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已經能夠彌補,但更多的可能還是權力尋租的腐敗問題。中紀委已經發文追問被拐孩子辦戶口的問題,社會輿論也正及時跟進。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那些曾經收受過人販子和所謂養父母好處的人,以及這條犯罪鏈背后的保護傘,恐怕得好好掂量掂量,早日投案,爭取寬大處理。
當然,社會安全網的建設,也離不開社區共治。孫卓被拐去的聊城陽谷縣,雖然談不上是發達地區,但也絕非是什么深山老林。何況,在相對處于農村地區的縣城,熟人社會本應發揮相互守望的功能,治安警察、社區和村莊管理對本地情況也應有更深的掌握。平白無故多出一個人,還是個兩個姐姐家庭多出來的4歲大的男孩子,如此異常,總該有人拉響警訊,盤問盤問情況。事實上,孫卓回憶,養母家的姐姐曾經多次暗示孫卓是“撿來的”,可見孫卓被拐很可能是一件不少人都心知肚明的半公開的秘密。
但是,遺憾的是,十多年來,未有人將此事揭露出來。在法治社會,群眾是社會治安不可或缺的力量,治安信息的搜集、治安決策的執行、治安工作的評估都需要人們廣泛參與,打破“各掃門前雪”的心態,塑造負責現代公民的品質,路見不平一聲吼,看見疑點及時報,社會安全的“破窗”才能見一個堵一個。
文字:王森
主播:金洪竹
剪輯:戰旗
相關報道:
往期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