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特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1年12月11日訊(記者 陳彬)12月10日下午,萬科梅沙書院ECHO系列講座第四期精彩開講。活動現場座無虛席,近150名梅沙師生齊聚海風小劇場,親身感受設計大師的魅力——由中國現代設計的奠基人之一、上海科技大學創意與藝術學院副院長王受之先生帶來的《現代設計的發展》主題講座。講座由萬科梅沙書院視覺藝術科組長/視覺藝術總監石忞旻主持。
王受之教授與中學生面對面
王受之教授是上海美術學院特聘專家、上海科技大學創意與藝術學院副院長、中國現代設計教育的奠基人。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他一直從事教學、教材撰寫、學術研究,教學體制改革、大型活動的策劃和組織,研究生培養、國際交流活動。他歷任美國“藝術中心設計學院”教授、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參與數百個重要項目的策劃與設計,著書超過千萬字,是具有國際和國內學術影響力的設計家,曾參與過萬科第五園、自在平江等多個知名項目的設計。
在一個半小時的講座中,王受之先生結合個人經歷,以幽默、風趣的語言分享了他眼中的藝術教育和藝術院校,同時提出藝術教育的“八大要素”。
王受之教授的講座內容深入淺出,十分生動
從1990年到2011年,王受之先生在藝術中心設計學院 (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擔任設計理論教授,期間訪問了美國多所藝術學院和大學,還有歐洲的一些藝術學院。他驚訝地發現,沒有一個藝術學院的教學模式是一樣的。有的一開始只是一個很小的不知名的學校,后來慢慢變成知名學校,成為了一個城市的名片。而成就學生、成就學校的“秘密”,關鍵不在于大學,而在于中學。“如果沒有中學提供自由創造的空間和足夠的設備設施,讓學生在中學階段就開始進入思想創作的境界,學生到大學再補是補不了的。一個國家的創意力要達到一流,首先要中小學教育開始。”
對于藝術教育,如何成為一個有創意的人?王受之先生分享了他的“八大要素”:合作精神、溝通能力、創造力、組織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自我規劃、責任感、技術嫻熟。很多人會“技術”,但欠缺合作、溝通、創造等等,這些反而是藝術設計中更為可貴的。
王受之教授現場作畫,以水墨畫講述深圳歷史的沿革
講座最后以一個創意圓滿結束。王受之先生一邊作畫,一邊講解深圳歷史,10分鐘時間,一幅既有歷史感又有未來感的深圳建筑設計史的水墨畫卷,緩緩展現在師生面前。在提問環節,同學們踴躍舉手,發言提問。有同學問:怎樣提高自己的藝術素養?王受之先生建議,一定要多看多思考,不論是展覽還是電影、書籍等,都可以接觸,而且要“帶著問題”去看。
梅沙書院學子向王受之教授請教專業發展問題
一場講座,有歷史、有干貨,不僅為臺下聽眾分享了設計的發展,更以行業人士的角度表達了設計教育的必要性,這是一次完美的思維碰撞,臺下聽眾意猶未盡,收獲滿滿。萬科梅沙書院ECHO系列講座第四期已經落幕,未來ECHO系列活動將繼續邀請各領域學者和代表,與公眾分享他們的所知、所見、所感,分享內容將涵蓋主題將涵蓋歷史、人文、天文等領域。
王受之教授 (左二)與萬科教育基金會理事長、萬科集團梅沙教育總經理唐鷺女士(右二)、萬科梅沙書院視覺藝術科組長/視覺藝術總監石忞旻 (左一)及萬科梅沙書院運營總監耿倩(右一)合影留念
正如ECHO的含義一樣,萬科梅沙書院致力于讓知識、思想、智慧的火光在青年學生之間激起回響,為社會帶來精神的振奮。讓我們期待第五期ECHO再次相逢。
ECHO是由萬科梅沙書院自2019年組織發起的系列講座活動,不定期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者、專家主講和分享,讓知識、思想、智慧的火光在青年學生之間激起交流的回響,從跨學科的視角和維度出發,促進青年人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的更新發酵。ECHO舉辦三年以來,活動邀請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院長高大倫,中山大學國際金融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張學志,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陳履生,故宮出版社宮廷歷史編輯室主任王志偉等大咖來校開講,反響熱烈。
自2015年創校至今,萬科梅沙書院以驚人的速度領跑大灣區。短短6年間,學校升學成績連年攀升,成為深圳高端教育品牌的代表,在多個中國國際學校排行榜上位居前列。在今年的“2021胡潤百學·中國國際學校排行榜中”排名全國第21名,更進入“福布斯中國·國際化學校年度評選”,位列全國第22名。在近日由新華網和INSUGHT視界聯合舉辦的第十二屆新華網教育論壇·國際教育分論壇上,入選《2021中國國際教育藝術素養指數》八強學校,是大灣區唯一入選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