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普通盒子裝進普通東西,就變成了神奇的“盲盒”。它裝得下玩具手辦,裝得了文具模型,甚至演變出多種形態,裝機票、裝酒店、裝潮玩,盲盒裝萬物,現在連“對象”都能裝進去了。
最近,“脫單盲盒”,成為了不少人的發財“新門路”。跟實物盲盒不同,“脫單盲盒”已經從線下走到了線上,從實物走向虛擬。只要一元就能把自己的微信號存到盲盒里;只要花一元也可以從中抽取一個微信號用來交友,說不定能“抽”到一個對象?,F在,只要花上100到1000元不等的價格,就可以獲得一套源代碼,有了這個源代碼,就能搭建屬于自己的脫單盲盒平臺,每個人都給你一塊錢,可不就是發財了嗎?甚至還可以通過“招代理”的方式,層層轉包,利用下級代理實現收益。玩到最后,一個貌似清新的商業行為,又變成了“龐氏騙局”、傳銷游戲。
人類從沒停止過對社交的追求。聰明的人們也從沒停止過利用這一追求,實現暴富的夢想。僅從“脫單盲盒”的商業模式來看,不難嗅出一絲熟悉的味道,這不就是收費版的“漂流瓶”嗎?!最容易看到的風險是,脫單盲盒會導致個人信息的泄露。一旦個人信息落到了不法分子的手中,打開盲盒的那一剎那,就相當于打開了一個潘多拉魔盒。此外,“脫單盲盒”的代理方式,也會讓不熟悉傳銷模式的年輕人掉進“龐氏騙局”的陷阱中?,F在可以把個人信息裝進盲盒進行交換售賣,或許下一個被裝進去的就是重要的隱私,或者各種各樣的犯罪信息了。由此,毫無監控的發財“新門路”徹底變成了犯罪的“新道路”。
你以為是愛情來了,其實是騙子來了。之前我們在此類的社會熱點事件中曾多次提醒用戶保護個人的隱私,但重點還應放在規范“游戲規則”上來。對有可能造成社會風險的新鮮事物,相關部門要引起足夠的警惕。日前,上海市市場監管局就《上海市盲盒經營活動合規指引(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大眾公開征求意見,建議盲盒內商品實際價值應高于或與盲盒售價基本相當,低于過多則可能涉嫌虛假宣傳、欺詐。我們盼望著該類指引能早日在全國范圍內使用,并根據各地情況適當做出調整。同時,也應衡量下,個人信息和個人安全到底價值幾何,可不可以輕易放在盲盒里進行出售。交不到朋友事小,社會風險和個人安全事大!
最后說回來,盲盒市場的火爆主要還是抓住了消費者的好奇心理,帶著“賭一把”的心態看看自己運氣。小打小鬧小物件還好,涉及個人隱私的、脫離監管的,還是收了神通吧!
文字:陳曉晴
主播:金洪竹
剪輯:戰旗
相關報道:
一元就能“脫單”?“脫單盲盒”火了!有人盯上這個發財之道!靠譜嗎?
往期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