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勞力上勞心,是一切發明之母。”
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的一句話。這句話指向的是勞動的價值。
再過些天,3月1日起,深圳的中小學生將迎來一門新的課程,即勞動教育課。
根據深圳教育部門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實施意見》,深圳中小學將獨立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平均每周不少于1課時。勞動教育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中的知識、技能與價值觀。大中小學每學年設立勞動教育周。
這樣的勞動教育來得正是時候。
今天的很多家長往往只關心孩子的學業成績,而孩子也越來越多地陷于考試與試卷當中,與真正的生活日益隔膜。
和上一代相比,今天的孩子普遍缺少與大自然、與勞動接觸的體驗。他們的生活被工業流水線塑造。他們的玩具是機器統一生產的,他們喜歡的娛樂明星也可能是明星工廠統一包裝的。他們熱衷于討論某種最新流行的品牌,甚至熱衷于在網上炫耀性消費……似乎那就是生活本來的樣子。
事實上,真正的生活一定來源于勞動。
作家韓少功在一篇名為《熱愛勞動》的文章中寫道,“坦白地說:我看不起不勞動的人。一個脫離了體力勞動的人,會不會有一種被連根拔起沒著沒落的心慌?會不會在物產供養鏈條的最末端一不小心就枯萎?會不會成為生命實踐的局外人和游離者?我們要恢復手足的強壯和靈巧,恢復手心中的繭皮和面頰上的鹽粉,恢復自己大口喘氣渾身酸痛以及在陽光下目光迷離的能力。”
是的,勞動才能使我們接上生活的地氣,才能獲得更樸素的生活信念。
實施意見提出,家長要為孩子提供勞動實踐機會,引導孩子參與簡單烹飪、家庭清掃、垃圾分類等必要的家務勞動,幫助孩子每年有針對性地掌握1~2項生活技能——這不但能使孩子不至于成為一架架考試機器,在一些關鍵時刻,這樣的技能還能成為應急手段,甚至成為一種不可替代的庇佑的力量。
就學校里的勞動教育而言,可以與已經在深圳盛行的自然教育相結合。
生命本來就源于自然,人與自然的接觸應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現代城市兒童處在高科技的包圍中,容易被電視、電腦、網絡游戲、智能手機等高科技產品吸引,由此導致自然缺失癥。而治療自然缺失癥的重要途徑就是積極推行自然教育,讓孩子們通過聆聽、觸摸、眼觀、描述等方式親近大自然,多識城市中的鳥獸草木之名。
媒體曾報道,深圳一所學校將教學樓頂變成生態農業園,里面種滿了各種蔬菜、瓜果、花卉,使之成為孩子們進行生物觀察的好去處——這不就是一個“開心農場”嗎?北京一所學校則將土地劃分到班級,根據節氣設計勞動課程,從整地、播種到除草、采摘,均由學生完成。凡此種種,均值得我們在借鑒中創新,使勞動變得更“新鮮”。
當然,勞動教育不只是讓孩子們懂得某些技能,比這樣的“術”更重要的是“道”,也就是對意志的磨練。一個人要培養堅韌的品格,恐怕就得通過勞動,學會接受生活的粗糙磨練,而不是讓他們一直生活在過于精致的盆景式的環境里。
往大里說,今天,整個社會潛意識里都存在對孩子過度保護的問題。甚至可以說,沒有過度保護就沒有傷害。正是層層疊疊的保護,讓一個人逐漸失去了長出盔甲的能力。
當飛鳥失去天空,它就將被大地囚禁;告別“圈養”,一個人才能解除身體與靈魂的枷鎖。
勞動,讓一個人長出盔甲,讓生命獲得應有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