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深圳市舉行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3月10日0-24時,深圳新增11例病例,其中,9例診斷為新冠肺炎本土確診病例,2例診斷為新冠病毒無癥狀感染者;4例在隔離觀察的密接人員排查中發現,7例在重點區域核酸篩查中發現。新增病例均已轉送至市第三人民醫院應急院區隔離治療,情況穩定。
市衛生健康委二級巡視員、市疫情防控指揮部新聞發言人林漢城,市工業和信息化局二級巡視員胡曉清,市商務局副局長池衛國,市市場監管局副局長陳建民,龍崗區副區長高峻介紹疫情防控處置最新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王楚宏主持發布會。
努力構建“步行15分鐘核酸服務圈”
為方便市民就近快速完成核酸檢測,深圳各區不斷優化便民采樣點的布局。發布會上,林漢城介紹,目前,我市通過“固定采樣點為主+小型流動便民采樣點”相結合,努力構建“步行15分鐘核酸服務圈”。
采樣點主要設置在居民區(小區、城中村)、大型戶外場所(公園、體育場等)、辦公區域(CBD、園區等)。采樣點提供夜間核酸采樣服務,部分采樣點中午正常開放,市民盡量錯峰采樣。
市民可以通過公眾號“深圳發布”“深圳衛健委”、微信小程序“社康通”“i深圳”等平臺一鍵查詢全市的核酸采樣點位置、服務時間、實時排隊情況。
近日有市民反映有的采樣點開放時間與公布時間不一致,有的擁堵情況與實時狀態不一致等,各區各相關部門非常重視,正在全力改進和完善。
對境外輸入物品落實“人、物、環境”同防
針對市民關注的境外輸入物品安全問題,池衛國介紹,我市對境外輸入物品全面落實“人、物、環境”同防,目前已梳理了重點企業單位1.2萬多家,重點崗位人員3.8萬余人。
在人員管理上,要求企業對員工做好日常健康監測和實行“綠碼”上崗,對新上崗員工做好14天內行程及健康狀況登記,對長期直接接觸未經預防性消毒物品的一線工作人員,包括搬運工、裝卸工、拆包工、采樣人員、貨單簽收人員、庫管、消毒人員、垃圾清理人員等,實施核酸檢測2天1檢。
在物品防控上,要求企業對物品及外包裝做到“消一層、拆一層”。對集成電路、精密儀器等無法進行預防性消毒的產品(原料),企業在拆封加工時,原則上應確保距生產地離岸日期間隔8天以上;拆封加工其他類型的產品(原料),原則上應確保自到岸之日起,已在常溫下通風良好場所靜置7天以上。
此外,要求企業加強物品收拆固定場所消毒、通風,非必要人員限制進入作業區。有條件的企業,可以對高頻次接觸的門把手、作業臺、作業器具等物體表面,每7天開展1次核酸檢測。
可溯源、集中監管,進口冷鏈食品安全有保障
“在處理進口冷鏈食品上,我們通過一系列環環相扣的防控措施確保食品安全。” 陳建民表示,冷鏈食品分為冷凍食品(肉制品、水產品等)和冷藏食品(水果等)。進口冷凍食品如需在深圳市內儲存、加工、銷售的,必須先在“冷庫通”冷鏈食品追溯平臺預約,進入集中監管倉統一監管。
監管倉實行每批全檢測、每件全消毒、每件全追溯,如果食品核酸檢測呈陽性,將會分級分類就地在倉內完成處置。對冷藏水果,也參考集中監管倉的運行模式,在首次開箱消毒作業時進行精準防控,采用整柜熏蒸方式進行消毒。
陳建民稱,自2020年8月以來,我市龍崗和鹽田兩個集中監管倉完成抽樣核酸檢測樣本152.8萬份,攔截陽性凍品184批次,對陽性凍品全部進行了有效管控,沒有流入市場。
此外,市市場監管局還將嚴管市場銷售,查驗經營單位的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明、核酸檢測陰性報告、消毒證明、追溯碼等,無法提供者或規定時間無法補齊者,將依法進行查處。
“共享專區”幫助企業解決境外物品接收難題
龍崗區作為深圳外貿進出口大區,高峻表示,在境外輸入物品疫情防控上,龍崗區幫助企業建立“雙固定、雙掃碼、一監控、一臺賬、一體系”的防疫架構(“雙固定”指固定人員、固定處置場所;“雙掃碼”指掃企業經營場所碼和作業專區碼;“一監控”指在消毒等作業專區設立監控體系;“一臺賬”指設立一套物品出入庫臺賬;“一體系”指企業端防疫方案和防疫組織架構),動員企業將境外輸入物品作業專區視頻監控接入統一平臺,實現全流程、體系化監管。
針對部分中小企業堅持“一企一策”“一園一策”,通過規范境外輸入物品作業流程等方式,實現個性化的科學精準防控。
對有條件、有意愿的園區或企業,探索設立“共享專區”,即設置專門的進口物品作業區域,由園區和企業牽頭,制定共享服務機制,大家可以預約使用,既經濟又高效,還能幫助企業解決接收境外輸入物品等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