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戰疫中的深圳人畫像
共情篇
3月3日16時,清冷的福田區上沙封控區里有了一剎那的熱烈。
當身穿防護服的志愿者“大白”成兩列縱隊,進入上沙封控區時,突然有聲音從居民樓傳來——“加油!”一位女性趴在陽臺欄桿上,對著樓下的志愿者大喊。隨后,一個小女孩也加入“喊樓”陣營,用稚嫩的嗓音奶聲奶氣地喊道:“哥哥姐姐你們辛苦啦!”
這樣的加油聲,在清冷的封控區響起,立即引起樓下志愿者的關注,志愿者們紛紛抬起頭,向居民樓揮舞雙手回應道:“大家一起加油!”“我們都要平安!”
喊加油的聲音越來越大,加入的人越來越多。瞬間的熱烈,定格此刻的共情。必須承認,這樣的場景讓萬千網友瞬間破防了。
場景很燃,在這段時間的深圳卻是常見——雖然它的呈現方式不盡相同。
深圳是個移民城市,本來就是海納百川,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更像是一個價值觀共同體。這種文化認同的包容性逐漸生長出深圳獨特的城市氣質,影響了人們看待問題和他人的心態。因此,人與人之間更能彼此接納,彼此共情。
在這場傾城之戰中,這種共情力帶來的就是深圳人的“雙向奔赴”:鄰里之間,醫患之間,干群之間,你朝我走來,我向你奔去。
▲繪畫來源:黃禧漫畫工作室
深圳人的共情
藏在鄰里之間的舉手投足
近日,鹽田區橋東社區文體公園核酸采樣點婦幼病老通道上發生了令人動容的一幕:一名駝著背、手拄拐杖的老人家做完核酸采樣后正顫顫巍巍地走著。一位女士和她的孩子看到后趕忙跑上前,用手挽住老人家的胳膊,一左一右攙扶著,三人緩慢地走出了采樣點。隨后,老人家的老伴做完采樣后趕緊上前道謝。這一刻,鄰里之間的情感定格成一種具體而生動的雙向奔赴。
這里的人常說,特殊時刻,我們要用自己的光照亮他人:
鄰居家沒有米了,居民將自家米桶搬了過去;
管控區發放物資了,“猛男”居民們出動,搬送物資給其他居民;
......
事情都不大,卻很暖人心。
不久前,在福田區某管控區,北大深圳醫院心內科醫生梁盛偉主動請纓成為管控區里的醫生志愿者。
“
“想到一線醫護人員人手不足,小區里的老人和孩子萬一有身體不適,他們可能顧不過來,我就申請當了志愿者,為居民提供測量血壓和健康咨詢等服務。”
梁盛偉說,身為醫生的他每每看到鄰居家的老人和孩子,就像看到自己的家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惻隱之心可能就是這些暖心之舉的共情底色。
3月13日,市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新通告以后,全面進入慢生活的深圳,類似這樣的暖心場景似乎更多了,星星之火正在守望相助的深圳人中形成燎原之勢。
深圳人的共情
筑“戰士”身后的銅墻鐵壁
這一次出現的是一只紙飛機,它在風中輕飏飛舞……
當志愿者們在羅湖區一封控區集結時,一架小巧的紙飛機,從空中徐徐飛來。志愿者小劉撿起,打開一看,稚氣未脫的字體帶來了孩童真誠的祝福:“大白們,加油,祝你們生活愉快!”連小孩子都獻出自己的一份心意,這就是深圳。
在核酸采樣點,我們常可以看到市民與醫護人員互道感謝;
有人在冷雨交加中把爐灶搬到防疫現場建起“移動廚房”,每天為在一線的工作人員熬制熱湯;
醫護人員在為小朋友做完采樣后,向他家長囑咐,孩子喉嚨發紅,要多喝水;
……
不同崗位、不同年齡階段的深圳人都在盡可能地傳遞對人真切的關愛和抗疫必勝的信念。
保住綠碼,幾乎是所有封控區內居民每天的“頭等大事”。因此,他們每天都盼著能早點做核酸采樣。為了讓居民早點安心,福田區第二人民醫院護士賴岸每天都催著自己快一點,再快一點。她通常7時起床,1個小時到達大本營,隨后就馬不停蹄地開始工作。
她負責的居民樓有13層高,經常到了4樓就信號不好,掃碼員掃不出居民粵核酸的二維碼。賴岸向一戶居民借用了WiFi,居民問她:“明天還是你來(采樣)嗎?”賴岸說:“有可能。”
第二天,賴岸又來到同一戶采樣,正準備敲門,看到門上貼著一幅簡筆畫。賴岸的樣貌被居民畫了下來:防護服包裹著整個身子,只露出黑色眼鏡框下的一雙閃動著的大眼睛,右手還豎起了大拇指。畫上寫著“辛苦了!感謝您!”以及自家WiFi的賬號和密碼。
迎戰病毒,并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穿上防護服,但每一個執甲白衣的身后都站著無數體恤與關愛他們的普通群眾。
深圳經歷的這段特殊時光,是必定會被寫進這座城市的歷史的,也許每一個人都會給出自己的注腳,但我們卻依然相信,這種彼此理解與配合的共情,篤定會是這場傾城之戰中最引人矚目的存在。
深圳人的共情
為提高城市治理能力添翼
深圳龍崗區吉華街道泰昌工業區核酸采樣點有一條外賣員、快遞員自己的“暖蜂綠色通道”。穿著五顏六色工衣的小哥們一字排開,不到10分鐘就能快速地完成采樣。
吉華街道的有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說:“快遞、外賣小哥都是勤勞的小蜜蜂。為了節省他們的時間,街道量身定制了一條特殊時間段的愛心通道。”這樣的“換位思考”收獲了一致好評。
這段時間以來,發布會上各區各部門負責人在會上積極回應熱點、拿出實招,更好地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
為了讓市民高效采樣,市衛健委緊急開發上線了“核酸點一鍵查”服務;
如被賦予“紅黃碼”有異議,市民也有了兩種渠道進行申訴;
針對個別片區物資配送壓力大等情況,福田區政府及時做出調整,有力保障了封控管控區物資配送;
……
有市民稱,這就是他喜歡的深圳:解釋明了、處理及時、一切都有條不紊。真誠的深圳總能令人柔軟下來。
3月12日,在深圳全市停止了堂食的背景下,外賣小哥田猛的一席話溫暖了一座城。春天來了,外賣的“春天”也來了,但田猛卻不喜歡這建立在“所有人痛苦之上”的“春天”。他希望親手把美味交到顧客手里,說上一句“祝您用餐愉快!”這種市民對城市,對身邊人樸實的情感,鮮明地體現著特殊時期一座城市的共情。
深圳晚報為此還特意推出了一則抗疫快評,其中有一句令人印象深刻:彼此體會,就有共鳴,同心攜手,便有共情。
文字的魅力很多種,能直擊最大多數人心中共同的柔軟往往是最能引發共鳴的。
共情,提升了社會動員力和市民配合度,也讓人更好地體驗著深圳城市管理以人為中心的溫度與熱度。
共情,就是你我的彼此相知相守,就是我們并肩與攜。
是的,這就是我們想說的話,我們的所有表達,沒有比這個更好的結尾了,致敬聲氣相通的每一位深圳人。
我城,我愛,我們相守相愛。
共情
我們深圳人,從來是不缺乏共情力的。共情,更是疫情下深圳人做出的堅定、敏銳又溫柔的選擇,是深圳人涌現出來的一種心甘情愿又不約而同的純粹情感,這是彼此體會,同心攜手的相處之道。
困難當前,能夠主動體恤他人,是疫情考驗下各行各業的深圳人迸發出的共情,讓深圳人真正做到了“你向我走來我向你奔去”的雙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