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特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2年03月21日訊(深圳晚報記者 李晶川)位于南山區留仙大道北側的眾冠時代廣場是西麗片區第一個大型綜合性項目。地鐵5號線大學城地鐵站就在廣場正門口,春日的夕陽把廣場上排隊做核酸采樣的人群拉成一條條細長的光影。
張貴安在這條100多米長的隊伍邊上,維持著隊伍有序前進。他是這個核酸檢測采樣點的志愿者團隊負責人。從2月26日起,張貴安的志愿者團隊每天從8時要忙到23時,他們中有核酸采樣員,有掃碼員,有現場督導員,包含了一個核酸采樣點所有的志愿者服務崗位。在深圳,現在每天都有上千個這樣的核酸檢測采樣點,每個采樣點每天的正常運轉,都離不開這些來自各行各業、操著不同口音的普通深圳人。
作為一個特別講究精細治理、效率的城市,深圳每天有關城市運轉的數據都有準確統計,但這個城市如今有多少抗疫志愿者,卻沒有辦法精確統計。我們只知道,這個城市的注冊義工人數已經超過210萬,進入深圳市義工聯網站,打開防疫志愿者項目,僅僅在3月的前10天,就已經有近500個防疫志愿者項目召集。與此同時,從市到區,再到街道、社區,每天都有新的志愿者源源不斷地加入進來。
他們的加入,不但匯聚成為城市的強大抗疫戰力,更將一曲眾志成城的抗疫同心歌唱得響天徹地。他們是戰疫的一分子,更是這座城市的連接器,他們是一雙雙充滿力量與愛的手,更是將萬千市民牽連起來的手。
1
以民之力,解民之困
1月16日,當深圳首次檢出奧密克戎變異株本土感染者時,正在家里準備做午飯的李丹鳳第一時間給龍崗區社會心理服務協會秘書長李巖留言:“先幫我報名,給我半個小時做家人工作。”
李丹鳳是一名心理咨詢師,如今又多了一個新身份——深圳戰疫志愿者。發動有資質的心理咨詢師對被隔離群眾進行有效的心理干預,已經成為深圳戰疫的常態。自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僅龍崗區社會心理協會就已經動員超過50名心理咨詢師為逾80000名被隔離群眾提供了心理咨詢服務。
共建共享共治是很有深圳特色的一種社會治理方式。政府不再“包打天下”,而是通過建立科學的制度和優良的道德體系,激發公眾自覺參與社會服務的積極性,然后再通過強有力的社會組織管理,根據公眾的興趣把他們培養成具有專業特長的志愿者,從而創造社會服務精細化分工的基礎條件,最終讓他們成為一名合格的志愿者。
如果要總結深圳志愿者的特點,您會發現除了數量眾多、充滿愛心,還有專業齊全、體系龐大:從教育培訓到環境保護,從應急救援到法律援助,從心理干預到關愛特殊人群,從交通疏導到收養寵物……可以說涵蓋了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具體到每一個志愿者,更是五湖四海、藏龍臥虎——從公務員、企業家、大學教授,到流水線上的工人、菜市場里的小販,甚至校園里的小學生,都可能是曾經出現在您身邊的一名志愿者。盡管他們身份不同,卻都有著一個共同之處——對參與社會服務都有非常高的認知力。這種認知力,才是深圳志愿者的法寶,是激勵他們不斷學習、持續為社會提供專業服務的恒久動力。
任何一場戰斗的勝負,關鍵在于戰力,而志愿者、志愿服務的存在,便擴展出一種無堅不摧的生態化戰力,匯聚萬千資源,匯聚萬千智慧,匯聚萬千人才,合奏著抵達春天的交響曲。
2
至善大愛,勇敢擔當
深圳志愿者還有另外一個值得驕傲的名字——平民英雄。在這次疫情防控戰中,他們留下的故事太多太多。
2月22日,深圳一家企業得知益田社區核酸采樣急需10名志愿者,兩個小時后就提交了滿額的平安志愿者名單。
那天,深圳寒風冷雨,最低氣溫只有6℃。寒風雨夜中,他們堅守6小時,直到次日0時,志愿服務工作才接近尾聲。
“這個時候,我沒辦法讓自己只是享受其他人的服務,我也得為大家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3月13日,南山區沙河街道白石洲東一坊被列為封控區,當天下午,街道派出的防疫人員進入封控區給居民送來水、面包、掛面等生活物資。東一坊居民張大姐聽說以后,主動為防疫人員帶路,前后爬了三棟樓,協助防疫人員順利完成了任務。當大家對她道謝時,張大姐如是說。
在深圳,像張大姐這樣的戰疫志愿者到底有多少,同樣無法精確統計。他們其實并沒有正式的義工編號,這也就意味著他們提供的志愿服務無法進入官方統計數據。他們對此并不在意,他們更在意的是,他們曾經用實際行動,與這座城市一起同呼吸共命運。
沒有人能準確預測出這次戰疫何時結束,但我們有理由充分相信,這場以志愿動員為旗幟的社會動員,將會在這座城市里留下最為寶貴的城市財富。
3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如果說城市是一條大河,志愿者就是無數條匯入大河的涓涓細流。他們在讓城市更加強大的同時,也讓自己變得更有力量。
來自湖南的楊宏是一家環保公司的員工,她是深圳核酸采樣一線的一名志愿者;來自河南的望淮北是一家企業的銷售人員,如今他是一名“掃碼王”;來自香港的袁詠儀是一位演藝明星,她也是一位在深圳戰疫一線提供義工服務的志愿者……在龍崗區寶龍街道龍新社區蘭一村,有一位家住光明的貨車司機因為送貨被困封控區,轉而成為封控區里的專職司機;在南山區蛇口街道一家腸粉店打工的外賣小哥,到深圳米蘭第2季小區上廁所意外遭遇封控,他同樣迅速轉換身份,成為戰疫志愿者。在深圳,這樣的人、這樣的事,每天都在發生,新鮮而又平常。
來了就是深圳人,來了就做志愿者。誰能否認,能夠讓無數平凡普通又可敬可愛的城市奮斗者,以平凡初心傳遞不凡大愛,以點點滴滴的愛心奉獻,匯聚成宏大的公益服務社會力量,共同推動社會文明發展,塑造著城市品格,才是深圳的獨特魅力所在?
對此,深圳公益救援隊隊長石欣有著獨到的見解。“在深圳,贈人玫瑰手有余香、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樣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而在這基礎之上,是一種共建共享共治的社會治理格局拔節成長和生態化衍化。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是的,會有人在不久的將來總結這兩年多抗疫給這座城市留下的抗疫精神財富,這種有容乃大的、包容和攜手與共的城市氣質與城市氣象,會是其中熠熠閃耀的一部分嗎?
志愿者
志愿者,聯合國定義為“自愿進行社會公共利益服務而不獲取任何利益、金錢、名利的活動者”,具體指在不為任何物質報酬的情況下,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奉獻個人時間助人為樂的人。
1990年,深圳率先在全國成立了第一個正式登記注冊的義工團體,從此,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開始在這座城市迅速傳播,并最終成為一種獨特的城市特質、一種與“搞錢”同樣流行的城市文化、一種推動城市文明進步的強大力量。所以,在這座城市,每到關鍵時刻,總會有無數人挺身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