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特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2年3月23日訊(記者 張喆)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氣象日的主題是“早預警、早行動:氣象水文氣候信息,助力防災減災”,深圳市氣象局響應疫情防控要求,以線上為主形式開展系列活動宣傳。深圳市副市長張華在參與“世界氣象日”對話訪談節目錄制時表示,筑牢城市防災減災救災的防線,離不開“每一個深圳人”。她倡議廣大深圳市民,增強防災意識,掌握避災知識,通過官方權威渠道獲取預警信息,并能第一時間快響應、會防御,防災減災,全民行動,共護安全!
寓意深遠 深圳先行
世界氣象組織將3月23日世界氣象日的主題確定為“早預警、早行動”旨在強調“氣象水文氣候信息,助力防災減災”的重要意義。由于氣候變化,深圳與世界各地一樣極端氣候事件頻繁發生且影響日趨嚴重。加強氣象、水文、應急和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等部門間的協作對于更好地防災、備災和救災至關重要。
深圳一直在氣象災害預警體系建設方面不輟創新。“早預警”方面,深圳早在1994年首次發布了暴雨預警信號,成為全國第一個發布氣象災害預警的城市,并不斷完善《深圳市氣象災害應急預案》,陸續推出氣象災害分區預警、精細化氣象要素預報、建成預警先導的氣象防災減災四級聯動機制、創新“31631”遞進式氣象服務模式,被國家發改委納入47條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內容之一并向全國推廣。“早行動”方面,依托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全面摸清全市氣象災害風險底數;開展氣候風險評估和可行性論證,將氣候變化研究成果全面融入城市規劃、建設、運營管理各環節,比如開展海洋新城規劃的氣候可行性論證;助力全市污染防治攻堅戰和生態文明建設,守好美麗深圳生態安全的氣象防線。
汛期風險大 服務惠民生
3月23日,深圳市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延青在對話訪談節目錄制時表示,目前弱拉尼娜事件已形成,導致大氣環流異常,華南地區水汽輸送階段性增強。在此背景下,預計2022年汛期深圳氣候將呈現“強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局地大風多發,臺風風雨影響重,階段性高溫天氣多”等特點。
在這種氣候趨勢下,深圳預計存在降雨極端性臺風、大風和短時大風、多災種和次生災害并發疊加、階段性持續高溫、大氣和水環境的不利氣象條件風險高等五大風險。為此,深圳市氣象局以“服務質量年”為主題,從“早預警、強聯動、精服務、優機制”四個方面同向發力打好組合拳。
在做好氣象災害防御基礎上,深圳市氣象局抓好民生服務組合,助力打造民生幸福標桿創新不斷。圍繞市民上下學、交通出行、文體健康等對氣象服務需求的急難愁盼問題,著力抓好民生服務組合,助力打造民生幸福標桿。除拓寬渠道,提升市民服務體驗外,整合7類74種氣象服務產品形成“氣象服務產品超市”,并優化上下學(班)預警鈴,提升面向公眾的精準氣象信息服務,圍繞城市倡導健康文體旅游公共服務需求,新增文體游系列融合氣象服務,建立工地氣象服務指引,提供0-3小時和72小時內的防風防雨提示、風險預警服務,對全市2000多家重點建筑工地進行提前精準提醒,新增敏感人群健康氣象風險預警服務。
黨代表呼吁城市規劃應結合氣候信息
深圳市黨代表俞露在參加都市訪談節目錄制時表示,應對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全球共識和國家戰略。城市規劃師可以借助氣象信息,研判極端氣候事件的具體情景和風險,從而支持規劃決策。比如評估極端暴雨對現有雨水排放設施系統造成的壓力,進一步提出管網和泵站擴容增效的具體方案,同時還可以落實更多的韌性城市舉措,如推廣海綿設施、設置洪水適應型的廣場和街道、優化建筑底層構造等。
俞露說,城市規劃工作中充分應用氣象信息大數據,是深圳由來已久的做法。深圳氣象臺在全國率先發布的細網格氣象數據,涵蓋了降雨、日照輻射、風玫瑰圖等多種數據,在編制全市的內澇防治綜合規劃以及各重點地區的風熱環境優化方案時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她表示,希望未來深圳能繼續推進氣候信息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讓規劃更科學、更精細,讓城市更健康,更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