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由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與英國智庫Z/Yen共同編制的“第31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發布。該指數從營商環境、人力資本、基礎設施、金融業發展水平、聲譽等方面對全球主要金融中心進行評價和排名。
搜狐城市注意到,中國內地共有12個城市進入榜單。其中,排名提升最多的是大連,其次是杭州;廣東雙子星均有上佳表現,深圳上升6位躋身前十,廣州上升8位來到第24名;武漢和西安則是“唯二”排名退后的內地城市。
從頭部區域來看,上海、北京和深圳均已進入全球十大金融中心行列,而上海本次提升2位,已成為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得益于高出綜合排名的“金融科技”,深圳、廣州、杭州、大連排名快速上升。
深圳升六位進前十
2007年,首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發布,此后每半年更新一次。本期GFCI全球共有119個城市入榜,其中中國內地共有12個城市進入榜單,分別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成都、青島、杭州、大連、天津、南京、西安、武漢。
在這12個城市中,京滬依舊保持高位。其中,上海排名提升2位,成為僅次于紐約、倫敦、香港的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金融科技”分項排名位居全球第2;北京指數評分下降1分,但排名仍保持第8位,“金融科技”分項排名上升2位位居全球第3。
深圳在營商環境、人力資本、基礎設施、金融業發展水平、城市聲譽等分項排名均有所上升,總排位上升6位重回第10位(深圳在去年的榜單中曾列第8位)。值得關注的是,上海北京深圳的總評分均在710分上下,上海只領先北京4分,領先深圳也只有7分,如果深圳保持住勢頭,有可能顛覆三甲格局。
廣州排名上升8位來到第24位,與排名第20位的蘇黎世只差5分,有可能沖擊前20名。處于腰部的城市成都、青島排名保持不變,分別為第37位、第38位,其中成都金融科技排名提升16位,比較亮眼。更亮眼的是杭州、大連——大連評分提升82分,排名上升19位位居94名;杭州評分提升64分,排名提升18位來到第93位。
百名開外的城市天津、南京、西安、武漢評分也有大幅增長,其中南京評分提升71分,排名上升7位;天津評分提升61分,排名上升7位;西安評分提升65分,排名下降2位;武漢評分提升48分,排名下降3位,成為榜單最后一名。這些城市評分迅速上升,進步空間巨大。
金融科技成重要變量
榜單內外皆有故事。近5年來,深圳金融中心指數排名“階梯向上”,從“全球20大”進入“全球10大”金融中心。本次深圳排名大幅上升,得益于指數中各項指標均有提升,尤其“金融業發展水平”大幅提升11位,此外,“金融科技”深圳排名全球第6,體現了強勁競爭力。
事實上,金融科技發展水平對于金融中心競爭力的影響越來越大。本期金融科技排行榜中,紐約排名第一,其次是上海、北京和舊金山,深圳和香港分別位居第6和第8。中美兩國城市幾乎包攬了金融科技頭部排名。
《深圳市金融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了打造“一區四中心”:即在構建金融安全區的前提下,持續深化金融改革開放,大力推進“金融+”戰略,著力打造全球創新資本形成中心、金融科技中心、可持續金融中心和國際財富管理中心。毫無疑問,深圳的目標不止前十。
大連、杭州本次排名分別上升了19位、18位,兩地進入百強也有賴于金融科技支撐。在“金融科技”分榜單中,大連評分增加了46分。大連擁有信息技術與高校集聚優勢, 大連市區域性金融中心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加強信息技術和金融業融合發展,以數字技術推動金融業轉型升級, 將大連打造成為東北地區金融科技中心。
作為知名的金融科技中心城市之一,杭州被公認為“全球移動支付之城”,近年來招引落地了世界銀行全球數字金融中心。2019 年全國營商環境評價結果顯示,杭州“獲得信貸”指標全國城市排名首位。2020 年城市資本活力指數全國城市排名第2。
杭州的表現亮眼,附近的非省會城市則有些落寂。例如蘇州、寧波、無錫在上市公司數量和市值上均遙遙領先于武漢、西安、大連等城市,但是它們都沒有出現在全球金融中心城市榜單之列。這跟城市級別以及區域發展政策有較大關系。
“蘇州一直在思考如何把金融做好,但受困于法人金融機構和一些總部聚集與其他直轄市或省會城市有比較大的差距,主要靠蘇州地方生態環境來凝聚一些金融資源”,蘇州市地方金融監管管理局相關負責人接受媒體采訪時稱,蘇州金融中心發展的最大特點是,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善于圍繞實體經濟需求開展創新,為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發揮作用。
區域金融分化明顯
排名是“虛”的,產業是實的。進入榜單的12個金融中心城市的金融業增加值累計超過3.4萬億元,占全國金融業增加值比重超過41%。2020年,12個金融中心金融業增加值最低增速為5.4%,最高增速達到10.6%,大部分位于7%-8%。從金融業增加值可以直觀地感受各個金融中心的“斤兩”。
2021年,深圳金融業增加值4739億元,同比增長7.6%,占GDP的15.4%;兩年平均增速達8.3%,位居一線城市首位,這也是深圳金融中心排名大幅前進的注腳。2021年,北京金融業實現增加值7603.7億元,同比增長4.5%,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18.9%,占比接近國際金融中心城市;2021上海金融業增加值7973.25億元,同比增長7.5%。前三強地位相當穩固。
京滬深之外的區域分化較為明顯。杭州在區域中的領先地位進一步鞏固——2020全年金融業增加值2038億元,增長10.6%排名第一。武漢和西安這兩個國中城市指數評分增長較快,但受困于疫情,總體排名有一定下滑,2020年,西安金融業增加值1069.98億元,增長6.9%,武漢金融業增加值1628.48億元,同比增長6.2%。
榜單中排名最高的西部城市是成都。2020年,成都市實現金融業增加值2114.81億元,位居中西部首位、全國前列。北部城市則表現不一。2020年,青島實現金融業增加值861.8億元,同比增長7.6%。金融業增加值占GDP和服務業的比重也分別上升至6.9%和11.3%。天津金融業增加值2056.73億元,增長5.1%——這個增速比較“危險”了。
事實上,相比金融業增加值這個數字,各金融中心城市的市場靈活度、適應性以及發展潛力等方面的表現,是更為重要的衡量指標。從這個角度上講,進入榜單的城市并不能放松,沒進榜單的城市也不必神傷。畢竟,不是所有城市都能成為“中心”城市。
(原標題《全球金融中心最新排位:深圳重回前十,大連杭州飆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