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辟謠平臺每天都能收到網友提供的辟謠線索。很多網友說,有些信息看起來不像真的,但又找不到權威解釋,希望核實澄清。上海辟謠平臺在查證事實的同時,也在分析這些謠言的誕生傳播過程
-本報記者任翀
“個人猜測”似是而非
-群聊的截屏只能顯示全部聊天內容的一部分,這就給了少數好事之徒斷章取義的機會。網友在群里發言,尤其是猜測事情緣由時,應當更加謹慎
上海辟謠平臺發現,隨意發布猜測消息是引發謠言的原因之一。
4月6日,記者所在的小區正進行核酸檢測。在三分之二的小區居民完成檢測后,居民群里突然出現物業的通知,“今日核酸檢測結束,醫生剛剛接到通知,全部暫停,沒下樓的居民不用再下樓了。”這下,居民群里疑問叢生,但對于大家的這些問題,物業和業委會都答不上來。有居民說,暫停檢測是因為“醫生護士都感染了”。
隨后,有了解情況的居民表示,不少地區都有分批檢測的情況。物業和業委會也隨即安撫居民,表示沒有醫護人員集體感染的情況,并將及時通報后續安排。此時,那名表示“醫護集體感染”的居民才表示,這只是他猜測的結果。
從上海辟謠平臺近日澄清的謠言看,不少謠言正是來自猜測,尤其是群聊中的猜測。例如,此前有謠言稱“‘大白’駐守上海某小區兩棵樹”。后經查證,謠言源自小區某業主將個人猜測發入了聊天群,然后被截屏傳播。
“善意提醒”難說善意
-“善意提醒”“熱心幫助”等都不能成為造謠或傳謠的理由。在傳播或轉發提醒類、求助類信息時,建議了解一下前因后果,避免在無意中成為造謠者或傳謠者
事實上,在非常時期,不少“善意”都可能被誤讀。有一個案例:有讀者告訴上海辟謠平臺,在小區群中看到居民反映,小區內一名獨居老人強烈表示要出門買菜。居民們覺得老人可能不會線上“搶”菜,決定發起關愛獨居老人行動。這時,有了解實情的人告訴居民,小區內所有獨居老人都已由居委會登記,安排專人或志愿者對接服務,那名吵著要出去買菜的老人不是因為買不到菜,而是不放心別人幫忙采購,堅持要自己出門。
那名讀者說,幸好小區鄰里之間關系一直和睦,而且有人說明了情況,否則,如果有人拍下老人與基層干部、志愿者發生爭執的視頻,再加上類似“獨居老人不會搶菜求助無門,幫幫他”的文字說明,是不是也傳播了謠言?
“親密關系”博取信賴
-很多網友都傾向于相信各種自稱來自親密關系的傳言。其實,造謠者也知道“親密關系”更容易博取人們的信賴
有一些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謠言,出自各種經不起推敲的“親密關系”。近日與“我妹妹的朋友”有關的兩條謠言就頗為典型:一條稱“我妹妹的朋友因接受不了孩子獨自隔離治療,自殺了”;另一條稱“我妹妹的朋友因孩子高燒死亡,自殺了”。經核查,兩條消息均為謠言。其中第一條是網友將道聽途說的消息編造成“朋友的事情”與姐姐分享,又被姐姐以“我妹妹的朋友的經歷”加以傳播。這兩名網友已被警方批評教育。而后一條謠言則將姐妹倆的對話再加工,成為一段新謠言。
還有一則“防疫提醒”謠言,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就以“親戚的孩子”“鄰居的醫生朋友”等發布者身份,在網絡傳播,但傳播內容基本一致,而且每次都被辟謠。
“移花接木”慣用手段
-移花接木、張冠李戴等現象在視頻謠言中頗為普遍。這類視頻的發布者并不能拿出令人信服的“我在現場”的證據。網友看到這類視頻,需多留一個心眼
在核查、求證的過程中,上海辟謠平臺也遇到很多有正義感的市民,主動提供謠言線索,并通過投訴、舉報發布者、發布平臺的方式,向謠言說“不”。
例如,上海一小區居民向上海辟謠平臺提供了一個案例:他們在進行核酸檢測時,拍攝了志愿者服務的相關視頻并發布在社交平臺上,同時還配上了向志愿者表示感謝的文字。沒想到,有自媒體將小區居民拍攝的視頻與警方通報的“一男子維護核酸檢測秩序與人發生肢體沖突”嫁接在一起。小區居民非常憤慨:“我們小區的‘大白’很認真,居民很配合,檢測秩序很好,而且我們發布的視頻寫清了感謝之意,為什么要盜用曲解?”他們還發現,視頻被自媒體嫁接使用后,又被進一步擴散。目前,上海辟謠平臺已督促相關平臺刪除視頻。
上海辟謠平臺發現,移花接木、張冠李戴等現象在視頻謠言中頗為普遍。這類視頻的發布者并不能拿出令人信服的證據;相反,相關視頻的清晰度、完整性都與正常拍攝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建議網友多留一個心眼,避免被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