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特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2年4月28日訊(深圳商報記者 徐恬)4月27日晚,2022年一季度深圳經濟運行情況發布。在疫情大考、千鈞重壓之下,深圳經濟形勢如何,備受關注。
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下2022年經濟工作的總基調。今年一季度,深圳經濟“穩”有預期、“進”有動能、“活”有力度。以穩投資、穩外貿等緩沖壓力,穩住制造業基本盤;從提升創新能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中積蓄“進”的動能;千方百計利企援企穩企安企,迸發385萬市場主體的巨大活力,增強“穩”的信心、“進”的決心,為深圳經濟更高質量發展積蓄向榮之勢。
“穩”有預期,承壓而上顯“韌勁”
在深圳富士康龍華科技園的數控機床精密加工智造熄燈工廠,工業機器人一刻也沒有停息,這座“燈塔工廠”可實現從自動上料、零件加工等到智慧物流的完整生產流程。幾十公里外,位于坪山的榮耀智能制造產業園內,SMT生產線上百個工序中75%由自動化設備完成,每28.5秒就有一臺手機下線。在深圳海上通道,鹽田港碼頭數以萬計的集裝箱,載著全球供應鏈上亟需的“中國制造”漂洋過海……
2021年,深圳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4萬億元,繼續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一。作為工業大市,穩經濟首先要穩工業,深圳始終“穩住制造業的基本盤”。
今年以來,面對疫情大考,深圳以扎實有力的“雙統籌”奪取“雙勝利”。一季度,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3%。企業與疫情競速,和困難賽跑,展示出強大的韌性。比亞迪今年2月累計銷售新車約9.11萬輛、同比增長336.2%。華為3月發布年報,該公司2021年研發投入達1427億元,創歷史新高,占全年收入的22.4%。前不久,華為成立新十大軍團。承壓之下,華為仍持續戰略投入,構建未來能力,正如華為董事、CEO任正非所說:“雨不打花花不紅。”深圳企業,就是有這種面對困境更要“倔強生長”的基因,迎難而上,堅韌不拔,支撐起傲然挺立的工業脊梁,讓深圳經濟“花更紅”。
“我們要通過不懈努力,穩住制造業的基本盤,讓制造業空間得到更好保障,讓搞實體經濟的企業更有信心、更有希望。”今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將“堅持制造業立市之本”單列出來,提出今年要推動20個先進制造業園區建設提速,開工建設5個百億級、10個三十億以上重大工業項目,全年工業投資增長12%以上。
穩投資,為經濟裝上“壓艙石”。
4月8日,深圳市今年第二季度新開工項目集中啟動,200個項目總投資1624.4億元,而在此前,深圳第一季度已集中啟動245個項目、總投資2354.7億元。這些項目的開工建設,將有力發揮有效投資的穩增長作用,為深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力支撐。
一季度,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4.9%。值得一提的是,制造業投資增長52.9%。深圳將繼續加大高質量投資力度,今年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將增長5%,適度超前布局交通、能源、水利、市政、信息等基礎設施,全年基礎設施投資2200億元、新型基礎設施投資1000億元。
穩外貿,同樣有基礎和信心。
在深圳比亞迪弗迪電池SVB工廠內,全自動化生產線有序運作,全球每100輛新能源汽車就有17輛使用弗迪繼電器、10輛使用弗迪動力電池;深圳TCL華星光電廠區里,高世代面板生產線365天24小時不停,助世界強屏;一季度,深圳“灣區號”國際班列貨值增幅超過三成;3月份,深圳港日均6.4萬個集裝箱漂洋過海……深圳制造,奔騰入海,與全球共振。
深圳出口連續29年居內地外貿城市首位。今年,深圳實施貿易高質量發展“十大工程”,還要抓住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實施機遇,拓展東盟等“一帶一路”沿線市場,政府工作報告定下“小目標”:全年進出口總額要增長2%。
總體來看,深圳經濟在承壓中不斷向上突破,“穩”的底盤依然堅實,經濟發展呈現出越來越強的韌性。
“進”有動能,創新驅動蓄“后勁”
基本盤不牢,無以言“穩字當頭”;新動能不興,無以言“穩中求進”。深圳一手抓當前基本盤之“穩”,一手謀未來新動能之“進”,在總體“穩”的基礎上向著高質量發展“進”,為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打下扎實基礎。
“進”的動能,來自創新能力的躍升。
在光明科學城啟動區,腦解析與腦模擬平臺、合成生物平臺兩個大科學裝置的建設近日已進入收尾階段,同時“光明科學家谷”啟動了城市設計與重點項目建筑方案的國際招標工作。
透過這束從光明科學城折射出的“科學之光”,我們看到,深圳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完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發展動能實現新提升。目前,深圳已建設基礎研究機構12家、諾獎實驗室11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42家。累計建成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等各級各類創新載體超過310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過2.1萬家,“串珠成鏈”的各類創新平臺凝聚合力,為深圳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注入蓬勃能量。
“發揮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整體效應”,今年的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在提出持續推動原始創新能力提升的同時,對協同創新、開放創新能力的提升之策也首次以相同篇幅著墨,一縱一橫、一內一外,拉起整個立體網絡。報告提出,深圳今年力爭基礎研究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提高到5%以上,要推動創新發展再上新水平。
“進”的動能,來自現代產業體系的構建。
掰開深圳GDP“蛋糕”會發現,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近四成,2021年增加值逾萬億元。深圳已構建起“四個為主”的現代產業體系,即全市產業以高新技術、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產業為主,經濟增量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工業以先進制造業為主,三產以現代服務業為主,成為國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最大、集聚性最強的城市之一。
今年以來,戰略性新興產業仍保持較好的增長勢頭。深圳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促進會負責人表示,盡管受疫情等因素影響,不少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的表現仍好于預期,有的企業保持高速增長,如科達利、中成空間、沃特股份、欣旺達等企業展現十足韌性和活力。
對于如何進一步增強現代產業體系競爭力,深圳方向很明確,特別是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上,今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將“鞏固優勢、補齊短板、提升能級、增強創新能力、培育新增長點”等行業逐一點出,并提出分類梯次培育發展未來產業,意在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新藍海。今年,深圳要力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達1.3萬億元。
“進”的動能,來自新業態的潛力。
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消費反映了一座城市的經濟活力。疫情之下,傳統消費轉型升級,新型消費潛力釋放,一些新業態展現巨大潛力,網上零售等業態“逆勢突圍”快速增長,比如,一季度,限額以上單位通過互聯網實現的商品零售額增長15%,活力新業態中蘊藏著無限機遇。
目前,深圳正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在《2021-2022城市時尚消費力指數報告》中,深圳位列全國前三,在優質商圈聚客、新消費可塑性、年輕商業創新和政策環境支撐等方面領先。
今年,深圳提出深入開展十大消費行動,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要突破1萬億元,壯大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新引進設立知名品牌首店、旗艦店、新概念店230家,發展定制消費、時尚消費、體驗消費,培育引進電商平臺,擴大網絡零售規模。隨著新業態不斷激活,這座“青春之城”將煥發更加精彩的另一面。
“活”有力度,放水養魚鉚“干勁”
經濟之“穩”,終究植根于預期之穩,在于一個又一個微觀主體的信心之穩。深圳千方百計呵護好千千萬萬市場主體,讓他們活力迸發。
惠企做好“加減法”:在減輕企業負擔上做“減法”,在落實惠企政策和企業服務上做“加法”。3月25日,《深圳市關于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幫助市場主體紓困解難的若干措施》發布,30條措施精準直達、務實管用,服務企業、放水養魚,預計為市場主體減負超過750億元,目前已落實超過150億元,千方百計利企援企穩企安企,全力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
“培育壯大市場主體30條措施著眼長遠、激活增效,為市場主體發展成長保駕護航。”4月8日,《深圳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培育壯大市場主體的實施意見》發布,深圳市發展改革委主任郭子平表示,針對“個轉企”“小升規”“規做精”“優上市”“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獨角獸企業”等6類不同市場主體發展的特性需求,量身定制發掘尋找、孵化培育、扶持壯大的全鏈條機制,加大個性支持,讓市場主體“生得快”“育得多”“長得大”。
培育壯大市場主體“30條”與紓困解難“30條”相互支撐、長短相濟,形成組合拳,讓市場主體經營更放心、發展更順心、扎根更安心,充分提振市場主體贏得未來的信心。
今年以來,雖然面對疫情等不確定因素影響,廣大市場主體仍堅定投下信任票:來自深圳市標準技術研究院的數據顯示,截至3月底,深圳累計有商事主體385.86萬家,比去年同期增長5.29%。
水活則魚大,市場主體不斷壯大,經濟發展就會有源源不斷的動力。深圳將不斷健全市場主體梯度培育體系,落實培育壯大市場主體30條,今年要新增商事主體50萬戶,新增“個轉企”2500家、“小升規”工業企業2000家,新增境內外上市公司30家以上。
乘風破浪,萬里行船。
今天深圳的經濟,動力與壓力并存,機遇和挑戰交織。越是艱險越向前,越是在發展承壓的時候,就越要有高質量發展的定力和決心,全力辦好自己的事,堅定信心向未來。
2021年,深圳GDP達到3.07萬億元,成為國內第三個地區生產總值突破3萬億元的城市。在這個高基數上,今年深圳GDP增長預期目標定為6%左右,體現了主動作為,需要付出艱苦努力才能實現。按照深圳“十四五”規劃綱要,到2025年,深圳經濟總量將達到4萬億元。今年,深圳將在縱深推進改革開放、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增強現代產業體系競爭力等方面重點發力,全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不斷開創深圳改革發展新局面,凝聚起奮勇向前的磅礴力量。
深圳經濟航船定能在高質量發展航道上行穩致遠、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