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特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2年6月7日訊(記者 曹園芳)6月7日上午,隨著高考語文科目考試的結束,包含老師、學生等社會各界的人們都在對今年的高考作文題議論紛紛。對于今年深圳學生要寫的全國新高考Ⅰ卷作文題,深圳市桂園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廣東省“點燈人”校園閱讀推廣人陳冬平為此做了簡要評析。在他看來,材料相對簡單而寓意深刻,考生如能抓住關鍵,恰當聯想和引申,寫出一篇文質兼美的考場文章是不難的。
全國新高考Ⅰ卷作文試題內容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本手、妙手、俗手”是圍模的三個術語。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規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從全局看通常會受損的下法。對于初學者而言,應該從本手開始,本手的功夫扎實了,棋力才會提高。
一些初學者熱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視更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礎,妙手是創造。一般來說,對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現妙手;否則,難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對我們頗具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陳冬平評析原文
2022年全國新高考Ⅰ卷作文題,要求考生閱讀所給的一段關于“下棋”的材料,寫一篇體現感悟與思考的文章。材料相對簡單而寓意深刻,考生如能抓住關鍵,恰當聯想和引申,寫出一篇文質兼美的考場文章是不難的。
這是一個開放度比較高的題目,體現了課程“育人”、寫作“育人”目標,符合時代精神,切合學生實際,是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考查目標”“以情境任務作為試題主要載體”等《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細化落實。
所給材料這段話,圍繞圍棋中的三個術語“本手、妙手、俗手”展開,看起來簡單,卻包含了深刻寓意。我理解出題人的意圖,是要讓考生領悟、寫出對于個人“成長、成才、成人”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正確理解與認識。
我們可以從“學習與進步”“傳承與創新”等角度來談自己的感悟與思考,緊扣圍棋下棋“策略”,體現出我們應該如何做的話題。
立意上。要抓住“本手、妙手、俗手”的本意,自然延伸開來,從個人成長、社會進步到國家發展,寫出高度,寫出新意。走好“本手”,就是打好基礎,這需要“滴水穿石”的功夫。巧用“妙手”,這是需要反復練習和堅實基礎打底的,這是“熟能生巧”的境界。如果沒有打好基礎,卻想著走捷徑,那就可能會出現“俗手”,本意是好的,初看也不錯,實則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得不償失。
結構上。要緊緊圍繞“本手、妙手、俗手”三個關鍵詞展開,從下圍棋入手,引申到個人、社會、國家等層面,然后圍繞擬定的主題,確定的立意,根據自己的認識、理解,思考、感悟,結合時代特點,結合自身實際,結合知識積累,運用并列關系、遞進關系、因果關系等結構,讓說理充分展開與深入。
寫作上。要求是自己確定文體。寫成議論文體比較好。要善于運用一些例子,尤其是當今時代的例子,運用正反對照的方式,強化自己的觀點。可以將“本手”比喻為守正之舉,就是要守好規矩,打牢基礎;將“妙手”比喻為創新之舉,就是要打破常規,大膽創新。主要圍繞這兩點、也就是守正與創新之間的“關系”做文章。
陳冬平原創同題文——心手合一方為妙
閱讀材料,我從圍棋術語“本手、妙手、俗手”中想到了“學習與進步”“傳承與創新”的話題。沒有“滴水穿石”的功夫(本手),就不能夠“熟能生巧”(妙手),否則只會“弄巧成拙”(俗手)。只有加強學習,打牢基礎,才能在創新的道路上“得心應手”。
圍棋,既是體育運動,也是智力博弈,更是人生智慧比拼的“賽場”。黑白棋子間,千變萬化中,可以領悟“人生如棋,棋如人生”的奧秘。“年光似鳥翩翩過,世事如棋局局新”。下棋的樂趣,在于棋路的變幻莫測和結果的不可預知。每一局都是新的,每一步也是新的。那些老練的棋手下棋,都懂得開局的重要性,一般都很謹慎、小心,使用的多是“本手”,一般不大輕易出猛招。
跟其他技藝一樣,學習下棋,也有一個從不會到會再到熟練的過程。所謂“本手”,是剛剛入門者學習的正規路數,要“正道直行”“中規中矩”,猶如小時候練寫毛筆字,先是一筆一劃反反復復描摹字帖一樣,守規矩,不出格,待到煉成一定基礎,方才脫離字帖,可以自由運筆。“熟能生巧”。工夫扎實了,棋力才會相應提高。
如果沒有“本手”階段的認真練習和刻苦磨礪,卻想著能夠像那些高手、名家一樣,“筆走龍蛇”,一味追求所謂的“妙手”,其結果就像人們常說的“還沒學會走,就想跑”“翅膀還沒硬,就想飛”那樣,難免跌跤、摔跟頭!“弄巧成拙”的“俗手”,也當盡力避免!
學好知識,智慧方能生成;打牢基礎,創新才有底氣。我們要一步一步走好“本手”,巧用“妙手”,盡量不出“俗手”。對于青年人來說,就是要努力學好知識,打牢根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從中吸取精神能量和人生智慧,選擇好青年人成長、成才、成人的正確道路,處理好理想與現實,知識與能力,守正與創新的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號召青年要“把學習作為首要任務,作為一種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方式”,要在“在學習中增長知識、錘煉品格,在工作中增長才干、練就本領”。
青春孕育無限希望,青年創造美好明天。青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青年的成長、進步、發展,同樣需要一個打好基礎、扎牢根基的過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需要一代代人的接續奮斗,新時代的青年,更應該將責任扛在肩上,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在學習中進步,在磨礪中成長,在傳承中創新。
心手合一方為妙。有遠大抱負和理想,還要有扎實才學與實際行動。學習,是夯實基礎、積累知識的過程,是錘煉品格、積蓄力量的過程,是實現從“本手”到“妙手”飛躍的過程。我們要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信念,“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的執著和“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毅力,打牢思想和知識根基,學好過硬本領,開拓奮進,勇于創新,為實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關于陳冬平:
陳冬平,深圳市桂園中學語文高級教師,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廣東省“點燈人”校園閱讀推廣人;湖北師范大學兼職教授,湖北工程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兼職教師,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語文學科兼職教師,深圳城市學院教師繼續教育授課專家。出版散文集《風從故鄉來》和讀寫專著《悅讀悅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