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是第33個世界人口日。近日,廣東省人口發展研究院有關專家主持了一項廣州市生育意愿現狀的網絡調查,收回答卷超過2.3萬份。調查結果顯示,認為一定要結婚的男性占比32.86%,女性占比11.16%。省人口發展研究院家庭發展研究部研究員高菊稱,過半民眾不再認為結婚生育是每個人天經地義的責任與義務。
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少賢表示,社會各界應引導年輕人樹立積極的婚戀觀,共同關心適婚人群的婚姻問題,幫助更多的單身青年走進婚姻、建立家庭。
婚姻態度包容理性
調研結果顯示,多數民眾的婚育觀包容理性。在對結婚態度的選項中,61.93%的廣州民眾選擇了“可以結婚,但不勉強,隨緣”。對于結婚年齡選項占比最多的也是“隨緣、不必在意年齡”。
“當代人婚姻觀念的變革體現了社會進步和個性的解放。”高菊稱,“根據調查結果,越來越多民眾不再受制于外界輿論、世俗偏見和長輩壓力,不想違背內心被動結婚生育。”
調研結果也顯示,選擇“否認婚育價值”選項的只是極少數。
陳少賢建議,為形成良好社會風氣,要以問題為中心尋找阻礙婚育常見問題的解決方案,定期了解目標人群心聲,“要構建良好人際交往氛圍,促進青年群體積極結婚生子”。
省人口發展研究院院長董玉整呼吁,青年朋友們應該充分認識到,作為社會的一員,婚育也是自己實現社會價值、為社會發展作貢獻的重要途徑,應該高度重視婚育社會價值,擺正婚育位置,讓生活更幸福,讓人生更出彩。
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
在調研中,收入、精力和健康是影響生育的三大因素,多數人認為“收入少、經濟負擔太重”是不想生育的主要原因。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羅明忠帶領課題組對廣州市18—50歲常住居民的生育觀進行調研。673份有效調查問卷結果顯示,人們之所以生育,原因從高到低依次為:增加家庭樂趣(15.37%)、喜歡孩子(13.94%)、傳宗接代(13.90%)、養兒防老(11.60%)、來自父母社會的壓力(10.77%)、鞏固夫妻感情(9.94%)、履行人生職責(9.48%)、沒有想過原因(8.70%)、政策支持(4.97%)和其他(1.33%)等方面。
調查結果表明,“工作和職業發展穩定”是最有利于提升育齡人口生育意愿的因素。其次為伴侶支持、家庭收入較好、健全社會福利和保障機制、生育激勵政策、父母和親屬的建議等。
對生育意愿可能帶來負面效應的因素則為:兒童無人照料、經濟負擔重、難以平衡家庭與工作的關系、養育孩子太費心、住房困難、教育資源緊張、醫療衛生資源配置狀況等。
“我們提倡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應該高度重視提升婚姻和家庭中生育行為的文化心理動力,提升年輕人婚育信心,并繼續著力消除制約生育的種種不利因素,最大限度釋放沉睡中的生育潛能,讓人們想生、敢生、樂意生、養得起、養得好。”省人口發展研究院性與生殖健康研究部助理研究員梁木子說。
羅明忠也建議,基于育齡人口的需求,致力生育友好發展,需要健全婦幼照料,盡力緩解“成長的煩惱”。比如,重點提升婦幼照料的可及性,讓婦幼照料找得到、負擔得起、信得過,最大限度確保婦幼照料不再難。(記者 陳伊純 李秀婷 通訊員 陳婷婷 梁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