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通知下發,標準也有
為啥“男童進女廁、女澡堂、更衣室”的難題遲遲不解?
專家:痛點在“數量少”
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統計,截至2021年11月,全國城市無障礙廁所約5.2萬座,占城市全部公廁數量的31.5%;約有近一萬座城市公廁中設置了第三衛生間,約占城市全部公廁數量的6%。
即便在一線大城市,也不是很普遍,除了新建機場,其他公共場所較少能見到;部分商場即便有相關設施,但往往標識不明顯。
哪怕你匆忙間好不容易找到第三衛生間,也可能因為堆滿雜物、衛生堪憂而放棄使用。
所以,有第三衛生間,但尷尬依然
畢竟,沒有哪一個“硬骨頭”的形成,只依靠了一種力量。
“政府 社會 家庭”環環相扣
政府解決數量做好管理,社會培養意識做好引導,家庭加強教育擔起責任
正如人民網評:“責任始于家庭,延伸于社會”
家長若無視“第三衛生間”的存在,那么在女廁遇到男童,在男廁遇到女童的尷尬,難除。
社會若輕視“第三衛生間”的管理使用,那么擺設就是其最終宿命
建議各方多拷問自己:
為什么推動6年,第三衛生間數量仍堪憂?
為什么女廁門口“禁止3歲以上男童進入”的規定不能變成“隔壁有家庭衛生間”的提醒?
父母為什么不能共同參與帶孩子?
對于年齡稍大些的孩子,為什么不能培養獨立意識,自己如廁?
雖然“只要你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的人生態度已蔚然成風
但如廁、洗浴的尷尬也不是靠勸自己就能緩解的
這次“母親帶男孩進女廁”的話題,再一次讓大家意識到建設更多“第三衛生間”是必要且緊迫的。
總而言之,第三衛生間可以有,尷尬不可以有。
來源:深圳新聞網
總監制:藍岸
策劃:肖剛
文:施冰冰
校審:何暢、吳超、吳鎮山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