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大城市“健身去哪兒”的難題,讓體育融入生活。在深圳,一個手機按鍵“鏈接”全市鍛煉場所的在線預約網正越織越密。2023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設更多群眾身邊的健身場所,新建180個都市型、樓宇型體育場地,新增體育場地面積150萬平方米,擴大體育場館“一鍵預約”范圍,織密15分鐘健身圈。而更多群眾身邊的健身場所,更專業的體育指導服務,也即將與市民見面。
建設國際著名體育城市,何以深圳?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明確“支持深圳舉辦國際大型體育賽事,建設國家隊訓練基地,承辦重大主場外交活動”“研究將深圳列為城市社區運動場地設施建設試點城市”。
2020年3月,深圳出臺《關于加快體育產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到2035年成為“國際著名體育城市”,到本世紀中葉成為“國際體育示范城市”的發展目標。最新消息顯示,2022年年底,國家體育總局日前命名的第一批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市(區)和全民運動健身模范縣(市、區)名單公布,深圳位列其中,也是廣東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
平均年齡32.5歲的深圳,愛運動,體育消費、運動時間均領先全國,群眾體育高速發展打造出“深圳體育”的金字招牌,造就了體育產業蓬勃發展。深圳體育以“深圳速度”和“深圳質量”強勢崛起,躋身于全國一流體育城市行列,奠定了建設國際著名體育城市的基礎。目前,深圳已成為全國唯一一座海、陸、空皆有大型國際賽事的城市。
2019年,深圳舉辦了超過30場國際體育賽事,以及中超、CBA、乒超、羽超、五超聯賽等高水平職業聯賽;深圳體育產業總產出首次突破千億大關,達到1028.13億元,同比增長19.9%;創造增加值403.25億元,同比增長24.1%。截至2019年,深圳市居民人均體育消費為2925.02元,已經超過歐美國家人均體育消費300美元標準。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占城市人口比重37.26%,2019年全市國民體質合格達標率為90.6%。
體育社會化、生活化、產業化是體育城市建設的根本支撐。本次備受關注的一鍵預約服務,由第三方機構對校園場地進校專業化管理,提供了有效方案,既打破了學校和社會之間的壁壘,也讓市民進校運動更為有序,創造的經濟效益更能反過來升級校園運動設施,可謂一舉而多得。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深圳這樣一個超大規模的現代化大都市,體育運動資源還存在“僧多粥少”的現狀,深圳建設國際著名體育城市,如何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體育+文化,體育+產業等范疇的發展,歸根結底還是要讓市民“動起來”,重視市民的需求和高質量運營管理,由人到城,最終形成一條具有深圳特色的體育城市路徑。比如市民有更高層次的運動需求,比如想要請教練,或者進行運動損傷的康復,花銷不低,質量卻不一定有保證。如頻繁暴雷的健身房會員卡充值亂象,雖有行業倡議和保證,但是要讓消費者權益落到實處,仍需要相關部門做好管理和規范。“一鍵預約”資源火爆,后續的管理如何跟上,如何平衡市民需求,做好技術兜底,這也是很多市民關切的問題。
備受矚目的深馬,已成長為“雙金”賽事。但是經歷了安琪體育和智美體育的黯然退場,體育企業如何長足發展,我們也應從中總結、汲取經驗,承上啟下地交接,培育本土文化品牌,形成“深圳IP”。
“讓想運動的人找到場地,已有的體育場地得到有效利用”。市民動起來了,停車配套、宣傳配套等基礎體驗必不可少,才能讓市民充分享受到體育的魅力和運動的樂趣。組織更多體育賽事、培養全民健身風潮,需要把管理和服務更細化,做好最后一米服務,把好事辦好,才能更受到市民歡迎和點贊,讓體育基因滲透至城市的每一個角落。
出品人:藍岸
總策劃:陳建中
監制:肖剛
觀察員:陳致遠
評論員:楊森
剪輯:梁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