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3年8月1日訊(記者 田志強)盛夏的腳步悄然而至,帶著灼熱的陽光、躁動的空氣,喚醒了深圳人內心深處沉睡已久的渴望——在這個季節里,人們渴望遠離城市的喧囂,踏上一段屬于自己的旅程,去一個山海相融的地方,尋找夏日精神棲居地。
在大鵬半島,有一個夏日休閑的最佳歸宿。古韻悠揚的大鵬所城,在這片山海之間歷經滄桑卻仍巍然屹立,靜靜守護著歷史的記憶。青磚、黛瓦、美食、美景……這份愜意與舒緩,足以撫平三伏天所有的躁動,傾聽內心的聲音,細致感受悠然和詩意。
穿越歷史的塵埃,在這里,我們還可以眺望“鵬城”深圳的前世今生:抗倭護國,盡顯波瀾壯闊;海戰硝煙,見證百年榮辱。海防文化、建筑文化、非遺文化在這里交融,悠悠六百年滄桑歲月,一塊塊漬痕斑駁的磚石,一條條蜿蜒曲折的小巷,仿佛都在默默講述著這里的歷史……
“沿海所城,大鵬為最”
很多人知道,大鵬所城是深圳“鵬城”別名的源頭。實際上,深圳稱“鵬城”還有另一層含義,深圳是個移民城市,并且不是改革開放后才開始移民。
深圳的移民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的鯤鵬傳說,“北冥有魚,其名曰鯤,化而為鳥,其名曰鵬……”傳說鵬鳥就是飛到了南溟化身成為大鵬半島,所以深圳叫“鵬城”再合適不過了。
1700年前的晉朝永嘉之亂,深圳爆發了一次移民高峰,為躲避戰亂,一些北方大族南遷深圳;宋末,為躲避戰亂,也有很多家族舉族南遷深圳。明朝,朝廷在深圳建了兩座城:大鵬所城和南頭古城,安置軍士及隨遷家屬。
大鵬所城,全稱大鵬守御千戶所,占地約10萬平方米。明朝建立初期,兩廣地區仍屬元朝余疆,加之倭寇禍患多發,明太祖朱元璋派征南將軍廖永忠平定廣東,并在廣東境內設置“衛”“所”,守護沿海要沖。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廣州左衛千戶張斌奉命開筑大鵬所城。
作為一座軍事堡壘,防御是第一要素,大鵬所城凹字形的城門、券型門洞和兩橫一豎交錯的排列的城墻石磚,城內左堂署、參將府、守備署等建筑,無不彰顯著攻防兼備理念。所城實行軍士屯田制度,士兵來自天南地北,攜帶家屬共有兩三千人居住,生活方式和習慣各不相同,官兵之間語言龐雜,形成一個小社會,日久天長,逐漸形成一種帶有粵語、客家語成分的軍營方言——大鵬軍語。
地處亞熱帶海濱,大鵬年受臺風和暑熱的侵襲,因此也形成了獨特的建筑樣式。大鵬所城民居的瓦片,弧度和曲率比一般瓦片更大,其目的就是防風;此外,大鵬所城內遍布18個丁字巷,以此來導風,強風通而不達,避免大風危害房屋和居民。
建成600多年來,大鵬所城沒有發生過一次水災,這離不開其科學的排水系統——城內房屋依著原來的地貌高低而建,中間高,四邊低,北邊高,南邊低,使雨水可以往四周散水,城內終年不積水,這種設計體現了古人高超的智慧,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理念的樸素呈現。
“中國沿海有100多座所城,連成了一條‘海上長城’。”大鵬新區博物館副館長黃文德說,他曾經從廈門一路走訪到湛江,考察了所有沿海所城,其中保存最完整的就是大鵬所城。清代《新安縣志》有“沿海所城,大鵬為最”的評價,所言不虛。
黃文德還透露了一個有趣小細節,“考古發現,古城南墻外有一處明代碼頭,靠近所城的土地,在200年前都是海水。”歲月流逝,滄海桑田,而古城依舊屹立,不禁讓人感慨萬千。
英雄之城
大鵬所城是中國南部的海防軍事要塞,明清兩代,從這里前后走出十幾位將軍,不斷書寫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壯麗詩篇。抗日戰爭時期,大鵬人民同仇敵愾,英勇抗敵,涌現出許多模范人物,如游擊隊的情報官袁庚、讓敵人聞風喪膽的神槍手劉黑仔等,留下許多傳奇。
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賴家“三代五將”的故事。從清朝嘉慶到道光年間,賴家三代出了五位將軍,大鵬人把賴氏家族同鼎鼎大名楊家將相提并論,稱“大宋楊家將,大清賴家軍”。清代振威將軍賴恩爵便是“賴家軍”的杰出代表,他指揮的“九龍海戰”是一次反抗英國殖民者的著名戰斗,吹響了中國近代史上反帝反侵略的號角,揭開了鴉片戰爭的序幕。
在大鵬所城內東南,有一座清代典型的四合院建筑群,這便是賴恩爵振威將軍第。一入將軍第,四周高筑圍墻,院落規模宏大,擁有數十棟屋宇、廳、房、井、廊、院等,牌匾眾多,大門上橫額為道光皇帝御題的“振威將軍第”匾,足見這座宅邸的輝煌往事。
抗戰時期,賴恩爵振威將軍第西座化身“東江縱隊青年干部訓練班”,清代抗英,近代抗日,延續英雄氣魄。訓練班朝氣蓬勃,來自韶關等地的大量進步青年沖破國民黨當局的層層封鎖,克服重重困難,來到大鵬參加青干班學習并加入東江縱隊,學員們過著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軍事化生活,為抗日斗爭注入新生力量。
除“振威將軍第”外,大鵬所城中還分布著11座明清兩代“將軍第”,共計21處全國重點文物建筑、11處遺址,這些古建筑經歷了戰火的蹂躪和歲月的侵蝕,如今正成為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見證,訴說著大鵬所城的往事與新生。
古城新生
大鵬所城自建成以來,經歷多次戰火,幾經修葺。兩次鴉片戰爭后,英國人占領香港及九龍半島,清政府調走了駐軍,大鵬所城結束了它的海防使命。
此后直到民國年間,曾經守城軍士的后裔依然所城世代居住,烽火硝煙褪去,生活回歸淳樸。改革開放后,深圳開始騰飛,大鵬所城似乎淡出人們的視野,盡管年久失修,但仍雄立一方,傲視大海。
其實,深圳始終沒有忘記大鵬所城這處歷史文化之源。1981年,秉承“經濟建設固然重要,文物保護更不可忽視”理念,深圳開始了第一次文物普查,對大鵬所城文物古跡進行全面調查;1984年,深圳撥款二十萬元,修繕了大鵬所城南門和東門,讓這座古老城池重現往日風采。
2001年,大鵬所城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國家級的珍貴文化遺產。2003年,大鵬所城所在的鵬城社區被公布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該批名村全國僅有12個村上榜,廣東省也僅有兩個村上榜,鵬城社區是其中之一。
2005年,大鵬所城的文物保護正式立項,標志著復古重建工程的啟動。2016年10月,大鵬新區管委會與華僑城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進大鵬所城旅游區的建設。雙方秉持“保護為主、活化利用、綜合提升”的思路,致力于保護和活化利用大鵬所城的歷史文化資源。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大鵬所城重新煥發光彩,巷陌縱橫,編織出文旅融合發展新藍圖。
如今,大鵬所城內的許多古建筑已華麗轉身,創新業態,化身為傳統與時尚并存的網紅文化街區。漫步于大鵬所城的巷道,仿佛穿越時空,在這里我們看到了深圳的“另一面”:傳統與時尚并存的店鋪隨處可見,既充滿生活氣息,又能與建筑的古樸風格相映成趣,營造出濃濃的海防歷史、濱海客家文化及愛國主義紅色文化氛圍。
大鵬新區還綜合開發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以“非遺+文創”為思路,舉辦非遺文創市集;打造“非遺+演藝”作品、國粹戲曲表演、將軍巡游演出等國潮文化節;推出春節廟會、中秋雅集以及常態化非遺展演等活動方式,將非遺文化與旅游融合,增強游客的文化體驗。
2023年6月28日,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認定大鵬所城等9家單位為省級旅游休閑街區。這既是對大鵬所城文物保護、文化產業建設成績的肯定,也為大鵬所城文旅融合發展翻開了新的篇章。
今后,大鵬新區將繼續按照“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發展思路,積極引進各類特色品牌,豐富旅游、文化、購物、餐飲、休閑娛樂等各類業態,全力打造世界級濱海生態旅游度假區,為文旅融合發展注入更加強勁的動力。
大鵬所城,以它獨特的魅力吸引國內外游客,前來探尋深圳的歷史足跡,感受這座現代城市的古樸風情。(本文圖片由大鵬新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提供)